旧时春节啥模样
张茂华
春节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欢庆节日。节前准备工作很多,在南通当地,首先获得春节将要来临的信息是更夫勤报。就是从腊月十六日开始,村中更夫每天从入夜到三更止,就有更夫敲着竹梆子,打着小铜锣,吆喝着“火烛小心”。这两个更夫平时住更棚,一般由光棍老人担任。他们边走边喊:“年残岁尽,火烛小心!”“大人睏外边,小人睏里边。水缸盖子盖满点。”(意谓春节将到了,大家注意防火;让小孩睡床里侧,别滚翻到地上;水缸要注满,以防备火灾消防)。他们忠于职守,风雨无阻,穿行在大街小巷、院头庄尾,直至大年三十夜。
从腊月(农历12月)初十左右,家家户户劈柴、洗笼,开始了蒸馒蒸糕的活动。首先是家家户户请瓦工维护烟囱,重新做灶堂(烧柴火的地方),用铲刀刮掉厚厚的锅底灰,让大锅传热更快。蒸馒头一般是自家做,做好酵水后于半夜起身和面,做馒上笼、上锅、落笼(馒头蒸熟后搬下蒸笼)。做馒头时,不许说“麻子”“塌子”“酸”之类的话,怕馒头变麻、变塌、变酸。灶间有专人烧火、拉风箱(不断向灶堂推进新鲜空气助燃)。家中老小全动手,将刚出笼的馒头一个一个搬到花莲上(晒棉花的工具,用枯芦苇杆编成)冷却,然后用萝卜等刻成的“喜”字,蘸点洋红泡成的水,盖在每只蒸馒上以示吉祥。每次蒸馒,都要制作一些“酵条”,即“龙糕”,就是一只馍宽、一尺余长的大馒,第二天将它们切成小块的馒头片,晒干,叫馒头干,以备开春了以后,蒸软了吃。
而蒸糕,是个有一定技术要求的活儿,所以往往由一户人家请加工年糕的师傅来操作。这户人家自家蒸糕,同时接受邻居来料加工。农村人为人淳朴厚道,主家不收费,由邻居自带米粉、柴草。这时节,土路上场院前,常有担着柴草、米粉和大澡盆的人们。他们往往多带柴草,烧不完的柴草便留在主家,以示感谢。
这段时间里,家家主人都要带上钱币上街购足香烛纸祃、茶食糖果;买好写对联用的红纸等物。女人在家赶制老小新衣、鞋帽。同时,家家杀猪宰禽、制腊肉、捕河鱼,然后油炸肉丸、鱼丸;炒瓜子、花生,准备过节用。
到了腊月二十四,该是“送灶”日子了。家家灶头上都有灶君龛,内供灶间菩萨。传说这灶间菩萨有个特点:每年腊月二十四这天夜里,都要上天报告民间诸事,而且从不会说假话,所以民间有歇后语:“灶间菩萨上天,有句话说句话。”民间在这天夜里准备了灶君祃子、饴糖等物供祭于龛前,然后取下祃子焚化,算是把灶间菩萨送上天了。为何用饴糖供奉?据说灶君吃了它,嘴巴就被粘严了,到天帝面前往往开口不得。
送灶君之后,除夕临近,馒头糕点蒸好了,家中吃、用的准备好了,灶间菩萨也送上天了,余下的是继续将鱼肉等物变成半成品;该送的年礼也要一家一家送过去;该还的人情也要一家一家还过去;该还的债务也一项一项还过去……接下来是掸尘,所谓掸尘就是大扫除,农村人从河边割下一把“仙芦”来,扎成长长的芦把,剪去芦头,到家中屋梁、内盖、墙头刷一遍;然后家具擦干净,地上扫干净。
家庭主妇则忙着拆洗、晒被褥,为的是干干净净地过年,正月初一不作兴洗衣、扫地的,还得把除夕、初一吃的米粉丸子搓好备用。有文化写一手好毛笔字的人,则忙于帮助邻居写对联。
终于到了大年三十,就是除夕。民间俗话说:“三十夜子忙紧阵。”这一天,有些农户家人因为长期在外,未能及时做完准备工作而匆匆赶做,例如催债还债、送礼还情、弹尘浆洗、写对联等等以外,还有必须只能在除夕做的事:贴春联、躲债、祭祖、烧利市、笃囤子、挂灯笼、年夜饭、守岁等。
先说躲债。除夕是人们一年来债务关系的总结算日。债主向债户讨还债款,必须手提点燃的灯笼串门。如果灯笼里残烛熄灭或已到年初一的黎明,债户即可以把债主轰出去。有民谣道此习俗云:“约呀约,约到二十八。有呀有,有到二十九。三十夜子躲一躲,年初一出来跳白果(银杏种子)。”(跳白果是把一颗白果夹在两脚中间,按规则跳送出去进行比赛的一种游戏。)所以,上门催要债款、外出躲债等等各种各样的故事都在除夕这一天一夜之中演绎。
再说祭祖、烧利市。除夕祭祖、烧利市,是每个家庭慎终追远的大典。家家户户堂屋米柜或香几所靠的朝门墙上,都挂有祖先的遗像,这遗像不是照片,只是凭后人记忆,请画师画的遗像,做的画轴。有意思的是,祖上不是做官的,却也全画成戴官帽、着官服、蹬官靴的清朝官员模样,端坐于太师椅上。大概是家家都有光宗耀祖的愿望吧。祖先像前的祭桌上陈设猪头、整鸡整鹅、多种水果、油煎豆腐、多式小炒、馒头、年糕、老米酒、饭等供品。祭桌前有稻草织成的“拜垫”,一家老小按长幼顺序叩头礼拜。过一会儿就在火盆中给祖先烧纸钱,然后将老米酒杯中的酒洒在地上,祭祀结束。接着在柜台或香几上的各种菩萨(有瓷质或纸质的像)面前摆上水果,没有雕像的菩萨,就用祃子(纸套上印有菩萨花纹,套在木底双竹签上,形似牌位)代替,故叫菩萨祃子,一样供品。烧香、叩头后,将祃子取下焚化,算是利市。过了除夕,初一至初五,每天晨祭馒头年糕,烧香;中午与晚上两餐则热饭热菜尚飨。
除夕祭祖、烧利市之后,就是“笃囤子”。“笃”,方言,重物用力触地之义。家家用三只高、直径20公分的圆柱形蒲包,装上半袋熟石灰,从家中堂屋开始向门外渐行,每三、五步笃一个圆形的石灰印,一直笃到田边、码头。然后又在住房周围笃一圈。“笃囤子”的初衷据说是祈求明年粮食大丰收,家家囤粮囤。也有说是囤更多金钱,祈求明年发大财的。还有传说,“年”是古代极凶残的兽,吃人。逢年初一即猎人果腹,但凡是它到过的地方,它绝不再来。于是为了骗过“年”的眼睛,人们就用“笃囤子”的方法,使“年”看到同类“脚印”而绕过去,这样人们就平安地“躲过”“年”了。
除夕笃囤子之后,年夜饭开始了。年夜饭,也叫守夜酒,按习俗应该慢慢吃到午夜子时,即夜12点以后,才算送走了旧年,迎入了新岁。每个家庭,居家的固然要坐桌位;那些在外打拼的家庭成员,都得在年夜饭之前赶到家,全家一起吃年夜饭。那个时刻,万家灯火,四野漆黑而静谧,连小猫小狗都在有滋有味地在桌凳下忙着啃鱼肉骨头。厨房里热气腾腾,觥筹交错。饭桌上摆满的各种菜中,唯有一碗是不可动筷的,那就是鱼。而且大鱼碗摆放是有规矩的,鱼头必须朝屋里,财运方好。不许吃鱼,是祈求“年年有鱼(余)”,同时,这碗鱼直到正月十八日落灯后才可以动筷,也象征凡是有头有尾,好运不断。当然,这碗鱼能不能再吃,怎样去吃,已不再重要了。
年夜饭饭桌上,最快下桌的当然是孩子们,他们吃饱了,赶快闹着要放鞭炮。于是,青年人就也下桌去放鞭炮。这时,鞭炮声在四野此起彼伏。有怀表的人一看表,不知不觉已是午夜12点之后了。于是,喧闹忙碌、辛苦了一天,夜半人们进入了梦乡,直到正月初一曙光初露,不知谁家第一声爆竹,迎来了新的祥和热闹的一天。
正月初一,新春第一天。当地有很多约定俗成的约束:不许打骂,不许说脏话,不能扫地、浆洗,不下田干活,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见面必须讲文明礼貌。年长者相见得拱手道贺:“恭喜发财!”不得随便到人家串门,不得杀生,不穿脏破衣鞋,不许吃剩饭菜、变质的饭菜……否则,一年都不会富贵平安。
初一清早,家庭主妇就开始准备“团圆饭”,即每人一只“长寿碗”(小碗外侧有“长命百岁”或“长寿富贵”红字),盛满赤豆饭,饭上面有一对汤圆,祈求平安团圆,主菜是粉丝荠菜汤,粉丝象征长寿,又象征“钱索子”(古人用来穿过方孔铜钱用);荠菜,俗称“聚菜”,谐音“聚财”。这顿团圆饭,不作兴一鼓足气吃完,待吃到半碗光景,家长起身庄严的一声“留囤”,大家当即同声应和:“囤!囤!”纷纷放下筷子。据说这样一年才有吃不完的米饭。
早上团圆饭后,各人或晒太阳聊天,或读书,或到院场上、田岸上溜达,孩子们则在院场上“打钱墩”,就是把家长送给他们的铜板垒成一叠,叫“钱墩”。钱墩四周划个直径一尺的圆圈,几个孩子围着钱墩,手执一个铜板,选择适当的角度瞄准好,用巧力砸向钱墩,争取把钱墩中的铜板砸出圈外。砸出圈外的铜板就属于自己了;还有就是“吃巧儿”游戏,将一枚铜板平置几米外,几个孩子每人手执一铜板,站在自划的线后,向几米外的铜板掷去,掷中了为赢。女孩子踢毽子。
年初一为了回避凶残的“年”兽,一般不外出拜年。
至初二初四日,家家户户忙于拜年,,亲友登门,一般手提一只水果篮,也有拎一包用红纸条镶边的二斤红糖,两瓶烧酒,算是礼物;新亲之间跑动,礼物就要更多一些。主家热情款待,也有每年请“年酒”的习惯,互相间早有约定,轮流会宴。饭后即掷骰子、打牌娱乐。
正月初五,是财神日,据说是赵公元帅生日。这天最为重视的是商家。初五早上,各商店开市,放鞭炮、烧财神利市。中午,店主请店员吃财神酒。吃财神酒,店员最怕店主请他坐客席首位,因为这暗示今年辞退的对象。被请到客席首位的店员,今年就不能来上班了。因此,店员在这天赴席总是心怀惴惴。
一般人家财神日,也得放鞭炮,给财神菩萨上香进供。财神日走街串村最多的是从兴化、盐城等里下河地区来的乞讨者。他们有的身穿龙袍,有的仍旧蓬头垢面,衣破褴褛,依在商店或居民门框上,手托纸质金元宝或手执纸糊的小苍龙,跳起了财神,口中念念有词,祝福主家招财进宝。这些人,民间称之为“跳苍龙”的,他们一般对主家说吉利话:“苍龙苍龙头朝东,家人长寿如青松;苍龙苍龙头朝西,公子哥儿撑大旗;苍龙苍龙头朝南,你家元宝装满坛;苍龙苍龙头朝北,代代做官耀宗族!”新年头里,有人来说利市,主家自然不敢怠慢,有钱的给钱,没钱的给粮,算是赏赐。农家傍晚由两人在灰堆边搀一只畚箕“请灰堆婆婆”,或者在水缸边搀一只水瓢“请水瓢姑娘”,由主人问吉凶。主人如果说对了,畚箕或者水瓢就自动磕一下头。
总之,除夕到正月初五,是民间过年氛围最浓的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