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 人 小 缪
柳永建
“记住乡愁,只要一轮明月,你就找到梦的来源;记诠乡愁,只要一缕秋风,你就向故乡翩跹……”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主题歌歌词全球征集,缪新华创作的歌词《永远的乡愁》从8000多份来稿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经著名作曲家何沐阳谱曲后作为《记住乡愁》第6集到第10集的片尾曲使用,并在央视三套和四套播出的《记住乡愁》音乐会上,由徐千雅演唱。
我打电话向他祝贺。在电话的那一头,小缪很淡定,用家乡话说了句:“碰巧”。小缪平素为人低调,不喜张扬。正缘于此,我俩便成了莫逆之交。
认识小缪,说来也20多年了。上世纪80年代,诗歌风盛行,大家都在追逐文学梦。我刚刚从部队转业回如皋,分在磨头中心派出所做民警。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封落款为“长庄乡凤毛村”的信,拆开一看,是一位叫做“缪新华”的人写来的。信的内容记不太清楚了,大意是他看了我在《南通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有感而发的小文,很高兴,想不到在相距不远的地方还有我这样一个有着共同爱好的年轻人。许是惺惺相惜吧。
那时的小缪,二十四、五岁的样子,颀长身材,长头发,鼻梁上架副近视眼镜,一副不修边幅的模样。他说,他在一所乡村中学做代课老师,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下有三个妹妹。他爱好文学,尤喜诗歌、歌词。在他送我的《星星》诗刊上,我读到了他写的一首名为《电报》的诗歌:“窗外/绿树叶子一闪/电报/我的名字签在花上/蜜蜂飞走了/我望着几粒露珠/猜着缩写的花期/不觉泪冷/垂下一行/随风飘去”。(《星星诗刊》1987年第11期)
小缪的天赋和笔耕不缀,得到了时任市领导的首肯,并破例将他调到市博物馆工作,博物馆的地点就在如今闻名天下的水绘园内,一间临时搭建起来的棚子便成了他的创作室兼厨房。在此期间,小缪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歌词,成果颇丰,并有作品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诗刊》、《词刊》、《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我曾调侃他:“看来你是沾了冒辟疆和董小宛的光了。你也算个才子,何时觅得佳人?”
2000年之后,他调到市文化馆,从事他所钟爱的文化及文学艺术事业,更如彩云追月,从不停步。由缪新华作词、著名曲作家戚建波作曲的歌曲《打开春天》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上亮相,由他作词的歌曲《溜溜的水乡》、《美丽的梳》、《大江南》连续三届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2013年他作词的歌曲《心往故乡飞》在央视三套“天天把歌唱”栏目中展播。
难能可贵的是,在荣誉和成就面前,小缪依然保持着文人的本色和一颗平常心,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四处炫耀。
在一些庸常的人眼里,小缪有点迂、有点二,比如参加接待上面来的“家”们、“长”们时,不像有些文人要么“前呼后拥” 、要么“前恭后倨”, 他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比如对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参加“XX家协会”之类的好事,他总是推三推四,一点不上心。
在小缪的身上,至今仍保持着农民的纯粹。他对城市,似乎有种本能的拒绝。因在市区没有购房,周一到周五,他每天十几公里路程,往返于市区与乡村之间,风雨无阻。唯一的交通工具,便是那辆骑了N年的二轮摩托车。而对乡村、故园、乡音、乡韵、乡愁,他有着一种如鱼得水的依附感:“乡愁是慈母手中那根丝线,缝缝补补的岁月还是那么好看;乡愁是老屋顶上的那缕炊烟,远远近近的呼唤是那么的温暖;乡愁是老家树冠上的那只鸟窝,岁岁年年的梦里总能孵化春天……”。在词人小缪的眼中,故乡是生命的归依,是梦开始的地方,那里有他点点滴滴的成长记忆,是心头萦绕着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