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志愿服务> 正文内容
南通市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纪实
发表日期:2014-09-24 访问次数 :
打印此页

  南通市文化馆是市级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拥有相对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近年来,南通市文化馆积极响应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关于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号召,针对群众文化工作中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措施和手段,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南通市文化馆广泛招募文化志愿者,创新服务内容,培育服务品牌,规范文化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获得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
  一、基本情况
  南通市文化馆自启动文化志愿者招募工作以来,目前共有500余名文化志愿者在册,形成了一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他们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拥有声乐、器乐、舞蹈、戏曲、小品、编导、策划、书法、美术、摄影等艺术专业技能。文化志愿者的职责包括:根据特长协助文化部门,从事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艺术辅导工作;协助文化部门,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后勤支援、相关联络、信息传达等工作;对公益性文化场所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宣传、推广;协助文化部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寻访和挖掘南通市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部门及时提供信息、资料;参与文化部门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抢救、资料收集整理等活动。他们广泛参与到文化馆各项活动中,成为文化志愿服务的骨干力量。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改善文化民生,提高文化服务质量,提高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南通市文化馆积极打造服务品牌,形成了“文化江海行”、“免费艺术培训”、“文化迎春会”、“新市民服务中心”等多个群众文化志愿服务品牌。
  (一)“文化江海行”走遍全市城乡
  南通市文化馆充分利用自身文化优势,以“文化江海行”广场文艺演出为载体,以文化志愿者为骨干,努力打造了一块群众欢迎、家喻户晓的广场文化品牌,并被南通市委宣传部评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先进品牌。“文化江海行”活动从最初的广场慰问演出,到全国知名的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品牌,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和艰苦的奉献。“文化江海行”走遍了南通市所有县(市)区,足迹遍布全市乡镇、社区、军营、学校,机关、企业,还多次走进敬老院、癌友协会等弱势群体集中地,所到之处均受到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被社会各界誉为“南通的心连心”。目前,“文化江海行”已演出了320余场,观众逾80万人次,在东至黄海边、西至苏中革命老区、南至长江沿岸、北至里下河的8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文化江海行”的足迹,令广大城乡百姓近距离分享了近年来地方文化发展的成果,也使南通公共文化服务有了坚实的落脚点。“文化江海行”活动先后荣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和第十五届群星奖。
  (二) 免费艺术培训惠及百姓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推动群众文化的普及、提高广大群众艺术水平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开展公益性艺术培训,既是建设文化强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也能从精神层面上满足和丰富群众的文化需求。南通市文化馆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通过“免费艺术培训”的形式,为市民提供了免费的文化大餐。截至目前,南通市文化馆已经举办免费艺术培训14期,涵盖了音乐、舞蹈、戏曲、器乐、非遗项目、女工传习等项目,每期培训的规模都在千人左右。免费艺术培训项目荣获第九届“五星工程奖”,成为又一个重要的文化服务品牌。
  (三)成立“新市民文化服务中心”
根据南通外来农民工多、新市民群体数量庞大的特点,南通市文化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措施和手段,广泛招募文化志愿者,成立了“新市民文化服务中心”,将新市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对象,以文化志愿者为骨干,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让新市民享受应有的文化权益。
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为新市民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以实际行动保障新市民基本文化权益。新市民的文化权益和政治、经济、社会权益同等重要,都是他们应当享有的最基本权益。南通市文化馆始终致力于实践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借助文化馆自身的阵地设施和人才队伍,引导新市民认同与融入南通这座城市,推动新市民文化服务中心的发展。
  南通市文化馆创新文化服务的措施和手段,组织各种文艺活动吸引新市民参与。在活动的部署和安排上优先考虑新市民这一特殊群体。“文化江海行”广场文艺演出优先考虑吸纳较多新市民的工厂和社区,每年都有为新市民举办的专场演出。扶持新市民业余文艺团队和各种业余文化兴趣组织,安排文化志愿者为他们进行辅导,提供服务,鼓励和支持新市民业余文艺团队参与到文化馆举办的演出活动中。新市民文艺爱好者被吸收到越剧联谊会、常青艺术团、中老年合唱团、民乐社、群艺谜社、摄影沙龙等馆办艺术团队,长年活跃基层。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为新市民提供题材高雅、形式多样、内容新鲜、生动活泼的文化服务。文化志愿者们举办公益性流动艺术讲座、流动艺术展览和各种类型的文化知识讲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让新市民在文化培训中得到精神享受和艺术熏陶。
  把新市民列入免费艺术培训重点服务对象,为他们的子女免费学习各类艺术提供服务。一是提供阵地保障。改善馆内文化设施,优化文化环境,充分利用文庙大成殿展厅、非遗工坊和伶工学社等阵地,整合社会资源,借助各种公用平台,免费为新市民提供文化服务;二是培训优先。招募专业文化工作者作为免费培训志愿老师,每年举办3期24项免费艺术培训班。馆办公益性艺术培训的招生简章中,明确说明在同等条件下,新市民优先录取;三是建设新市民免费艺术培训网络。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设点培训。每个培训点有专人负责,使免费培训辐射到更广泛的区域。2013年共有近2000名新市民报名参加了文化馆免费艺术培训班学习。特别是在南通三里墩小学举办以新市民子女为主体的免费艺术培训,600多名跟随父母生活在南通的新市民子女接受了书画、声乐、器乐等方面的艺术培训,一些新市民子女还通过参与专题文艺活动成为文艺小明星。
南通市文化馆新市民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好评,《中国文化报》、《新华日报》、《南通日报》、《江海晚报》、南通电视台等先后进行了宣传报道。南通市文化馆也因面向新市民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成绩突出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南通市文化馆新市民文化服务荣膺文化部2013“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
  (四)构建非遗保护平台
  文化志愿者是非遗保护不可或缺的力量,南通市文化馆以文化志愿者为支撑,构建起南通非遗展示、传习和研究平台,他们积极参与各项非遗保护活动,在宣传和普及非遗保护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志愿者们义务担任非遗技艺培训的老师,主动参与各种公益性文化活动,春节期间在非遗工坊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身边”灯谜会、元宵节期间的“万人猜灯谜,全城闹元宵”活动、“文化遗产日”活动等都有志愿者的身影。文化志愿者的加盟,充实了非遗保护的队伍,创新了保护管理的模式。
  二、存在不足及下一步打算
  南通市文化馆文化志愿活动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播文化志愿服务理念、创新基层文化服务方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是繁荣发展基层文化的有效方式。
  但是,我们也应发现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依然存在着不足。如:文化者愿者流动性较大。当前南通市文化馆的文化志愿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其中一部分为非南通人,他们毕业后会根据工作地点的变动离开南通,这样一来,就造成志愿者队伍呈现出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文化志愿服务有时间限制性。文化志愿者多是利用工作空闲时间来参与活动,主要服务时间集中在周末或节假日,造成工作日无人服务或人手不足的问题。文化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度不够等。
  在今后的工作中,南通市文化馆将积极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文化志愿者是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组成人员不仅包括专职文化工作者,还包括业余文艺骨干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公益性放在首位。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力度,制定符合实际的招募办法,对文化志愿者实行分级分类管理,采取多种招募方式,把专业文化工作者、基层文化能人和群众文艺社团吸引进来,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建立文化志愿者电子档案和文化志愿服务数据库,实现文化志愿者、服务对象、活动项目有效对接。定期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人员和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还将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在适当时机对各地成绩突出的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和文化志愿者予以表扬和奖励。志愿者只有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获得幸福感,才能够坚定而长期地从事这一事业。

南通市文化馆
2013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