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省级名录项目

民间文学——南通范氏世家诗文

发布日期: 2014-12-31 访问次数: 字号: [ ]

  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为本位,家族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些特定的文化传统,莫不依赖于特定的家族而传承。家族传承现象不仅存在于民间社会的技艺技能传承方面,也体现在知识精英即士人阶层的文化技能与文化精神的传承上。

  古典诗词的创作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主流,也是士人阶层的一种特殊“技能”,这种“技能”不仅使士人成为文学创作的主力,也是他们交游、社会甚至政治活动的一种手段,士人通过同仁结社、诗文酬赠、友朋贺悼、记游抒怀、科举、应制、题画等方式,构筑了特殊的文化空间和文化领域。

  古典诗词创作的技能习得,往往带有浓重的家族传承特征。这种家族特征也不完全由父子相继式的传习模式来完成,还包括文化家族对塾师的倾向性选择、姻亲、师友之间的易子而教等方式,但都强调传承上的“不坠家风”——即对先代文化精神的延续。而世家的文化风骨则往往对后世的文风传绪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南通范氏,从明代嘉靖年间的范应龙到当代范曾共13代,代代擅吟咏,现存诗8000余首(篇)。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名人相望,大师辈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成为诗文世家传承的一个典型代表。其间先后出现过三个高峰,即范凤翼时期、范伯子时期和范曾时期。范氏诗文世家的形成,有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师承关系、文化氛围等多元的因素,家学渊源更是不可忽略的一环。南通范氏家族,坚持沿袭着中国古代的家学传统,并一代又一代的延续,表现出一种传承的力度。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世家”的基本特征与文化价值,重新评估“家学”、“师承”的重要性,及至弥补目前教育体制与为学术传承的某些不足,皆有深刻的启发性。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中国古典诗词的概念包括了上古《诗经》时代以来至新文化运动新诗以前的所有诗词创作。中国古典诗歌在上古时期即有很高成就;在春秋时代集结为《诗经》;凡楚辞、汉代古诗、六朝诗等。在隋唐“近体”即格律诗产生之前的诗歌,皆可称为“古诗”;近体以律诗、绝句、排律等为主;唐五代以后词开始出现,则广义的古典诗词还包括词、曲等体裁。隋唐以后诗成为科举的内容,则文人士大夫阶层几乎无人不诗,诗歌创作成为士人必具的文化技能,全面渗透到这个阶层的精神生活中。

  本项目所指的世家诗文即拥有这种知识传承的家族。

  范应龙是南通范氏诗文世家有记载第一人。在范应龙以前,必然也有擅长写诗者,但他们的作品无以考查。范应龙 “少有文名,为学者所宗, 诸生門下者可二百许。”在通州地区,产生了范氏诗文世家的最初影响。

  范凤翼是范氏诗文世家第二代,26岁中进士,任直隶(今河北省)永平府滦州知州。早年曾力推清流贤才,被称为“东林眉目”,却受到阉党排挤,被“削籍为民”,并“追夺诰命”。但范凤翼的清风亮节被后人传颂,也被同时代的人所称颂。范凤翼的文学创作活动还体现在他与当世名公的交游以及通州、金陵地区的诗社组织上,因此成为东南坛坫的风雅主持。范凤翼是范氏家族第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诗人。

  范国禄是范氏诗文世家第三代。他文才过人,号称“江东第一才子”。在清初享有很高的文名。清代康乾时期大兴“文字狱”,范国禄因受命纂修《通州志》得罪权臣,以至无法在原籍立足,不得不浪迹四方,十年不得返乡。范国禄能够不坠家声,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成为继范凤翼之后又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诗人。

  此之后,历经范遇、范梦熊、范兆虞、范崇简、范持信五代,适逢康熙晚期与乾隆年间的“文字狱”高峰期。这一时期,范氏家族的诗文作品顿呈锐减之势,除范遇有一本《一陶园诗》、范崇简有一册《懒牛诗抄》之外,其余三代并未结集成书。范氏这几位先辈,皆少负文名,能诗善文,但为避免以诗文贾祸,他们都未结集出书。在康乾文祸席卷过后,范氏家族这三位未曾编订诗集的先辈的诗作被后人精心捡拾起来,合编为丛稿,虽然已是十存一二,但不乏精品佳句。

  范如松是范氏诗文世家第九代,他上承八代诗人之高风,下启范氏诗文鼎盛之局面,因为他教子有方,伯子、仲林、秋门三子皆以诗文闻于晚清,有“通州三范”之称。

  范当世是范氏诗文世家第十代。他生于忧患之期,长于动乱之世。其平生所作,可称为是一部晚清中国现实生活的浩大史诗。在他的诗文中,你可以读到甲午之耻,读到戊戌之变,读到义和团风起云涌,读到八国联军劫掠京城……那段时间,伯子先生曾一度入主李鸿章相府之西席,耳闻目睹中国时局之巨变,所思所感,皆发而为诗,记之为文。这些文字构成了同光时期独特的诗史,范伯子也成为同光诗坛的杰出代表,成为范氏诗文世家的一座高峰。

  范罕是范氏诗文世家第十一代。他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回国,著有《蜗牛舍诗》,颇能克绍箕裘。陈散原评其诗云:“与乃翁固自大同而小异。”他的弟弟范况也擅长写诗,著有《中国诗学通论》,亦有声于时。

  范子愚是范氏诗文世家第十二代。他的最大爱好是做诗,把诗当成生命,所以他诗写得相当好。文化大革命中,家里烧掉了很多东西,但是他的诗稿却收起来了,才有了之后的《子愚诗抄》。

  范曾是范氏诗文世家第十三代。范曾是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画家,他承继了诗文世家的血脉,从小身受浸染,沐浴诗教。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为范曾打下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

  范曾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和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国防大学、山东大学和南通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的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已出版书画诗文专著60余种。范曾先生的诗文创作在风格上带有鲜明的家族影响。他的书画创作更是完美地体现其“诗魂书骨”的艺术主张。作为一个有多方成就的艺术家、学者、思想家,他还在哲学、历史、艺术史以及散文创作等方面取得了斐然成就,为举世所公认。

  总之,南通范氏家族已崛起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文化型大家族,形成了一道奇特的家族文化景观。范氏后裔在各自的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除各自的天赋、意志、毅力、机遇、家学传承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外,家族文化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基因,也是孕育这个诗书世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传统诗文世家的影响区域与手工技艺等有所不同,往往随着诗人成就的高低,其辐射范围有大有小。地方志等乡邦文献的记载,400多年来,南通范氏自从明末第一代诗人范应龙开始,居住于南通至今已十四代,因此南通是范氏诗文世家影响的核心区域。由于历代传承人的仕宦、游历、艺文活动等,又使得其影响不仅局限于一地,如范凤翼,曾经在政治中心的京师任职,是明末政坛和文坛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曾经是东南地区(以南京为核心的江浙区域)的文坛领袖之一,因此他的影响不仅在北京,且遍及东南;又如清末诗人范伯子,还曾与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古文家张裕钊、吴汝纶等有师友关系,与文化世家江西义宁陈氏有姻亲关系,出任过李鸿章之西席,因此其时范氏诗文世家的影响不仅及于全国,且与其他文化世家有着密切的交互影响。

  综上所述,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的核心影响区域为南通,历史上历代传承人的活动范围包括了北京、江苏(以南京为中心)、天津、河北(直隶)、江西、湖南、山东等地。

重要价值

  1、“南通范氏诗文”经过漫长的演化、补充和丰富,形成了该家族特有的家风、诗风、文风,积累深厚文化意蕴和历史内涵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的兴衰,更可以看到整个中华民族艰难跋涉、奋发前行的缩影。一部《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作品,不仅具备诗歌散文的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以诗鉴史的认识价值和史料价值,造就了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

  2、对于当今进一步认识"世家"的基本特征与文化价值,重新评估"家学""师承"的重要性,乃至弥补目前教育体制与学术传承的某些不足,皆有深刻的启发性。“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固然有对昨天的认识价值,但对于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3、“南通范氏诗文世家” 通过诗文传承,成就了地方文化的完整,并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的内容,成为地方文献、乃至国家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后世学者研究人文风俗流变因袭的难得资料宝库。

目前采取的保护措施

  1、完成了煌煌巨帙《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一书的编纂,使南通范氏诗文得以全面整理,并成为典籍收藏。

  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当代传承人范曾先生,保存、收集了南通范氏家族自明代嘉靖23年(公元1544年)直至2002年长达456年间的1321位作者的诗文作品,以及南通范氏姻亲,如范伯子先生夫人姚倚云、亲家公陈三立、女婿陈衡恪及范曾先生的外祖父缪篆等11位作者的诗歌等作品,编纂数年,完成了共计2621巨册,2004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22007年11月,南通大学成立范氏诗文研究所,由南通大学副校长、全国著名的楚辞研究专家周建忠教授任所长,现有专职研究人员5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博士3人。研究所成为国内第一家“南通范氏诗文研究”的专门机构,将组织全国性的项目招标研究,召开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范曾研究》季刊,出版“南通范氏诗文研究”系列丛书,逐步建成全国南通范氏诗文研究中心。

  32008年,在南通市建成了 “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使诗文世家文化有了宣传、研究、保护、传承的基地

  陈列展览共分“诗文世家瓜瓞绵延”“时代沧桑家族留影”“摛藻风骚千秋流芳”“丰瞻著述国之瑰宝”“宏门正学雨露润物”“回归古典回归自然”六个部分,展出了明代以来范氏历代诗人的手稿、信札、书籍、书画作品以及范氏家族的影像等展品近200件。

保护计划

  1、整理、研究、注释现存的历代范氏诗人的作品。在目前已经整理完成出版的《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基础上,对现存8000余首(篇)诗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注释工作,这部分工作已经逐步开展,已经注释出版有《范伯子诗选》以及《范曾诗选》、范曾《庄子显灵记》的注释本也已经出版。但目前的工作只是初步的,还需要更深入、更广泛的工作。

  2、对一些口头传承的知识体系(吟诵方式)进行录音、录像等保存、保护工作,请现传承人对其进行讲解和示范,并探讨相关的推广和教育活动。将家族传承的特殊文化技艺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有价值的推广,如在普及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可以考虑组织吟诵比赛等活动。

  3、加强对家族传承人的培养。虽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家族传承的方式已经不能构成社会教育的主流,但保持相应的传统,为这一已经延续400余年的文化世家注入新的活力,也是本保护项目要做的工作。

  4、注重诗文作品物化载体的搜集、保存与整理研究。包括手稿、手抄稿、课徒笔记、诗钟记录、书法、绘画等。现存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以及国内各收藏单位的物化载体都可以进入研究整理范围。

  5、对历史上的诗歌结社活动和文人酬唱活动进行文献研究,对现有的诗文创作及集体创作进行追踪记录,对现传承人的创作、教学以及相关活动进行追踪记录。

关于我们 | 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 全责说明 | 友情链接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主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承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工农南路民博园西区非遗工坊11号楼 电话:0513-51012166

Copyright2013-2015 www.ntfeiyi.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 0500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