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省级名录项目

传统舞蹈——海安罗汉龙

发布日期: 2014-12-31 访问次数: 字号: [ ]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中国龙舞派分南北。南方龙舞精巧纤细,北方龙舞古朴刚劲。有“南柔北刚”之说。源起于海安县城北郊原唐家池(今新丰村)的《海安罗汉龙》就其萌生于江淮流域,今又汇入江海文化,无疑归属于南方龙舞。但是,在其腕龙动作及其套路格局中,除具有南方龙舞的“钻、缠、跳、绕、滚、翻、腾”之外,又凸显其足以令人慑神动魄的堆叠罗汉而称奇于南方龙舞,故名。曾被原中国舞协主席吴晓邦誉之为“中国龙舞之一绝”。

其堆叠罗汉之技艺,有一段掌管呼风唤雨、打闪劈雷大权的东海龙王,因酒后错传旨令,致使海安镇北的唐家池无故遭受暴雨成涝的坑害。知错能改的龙王派小白龙前来吸除内涝,还其一个丰收年景的传说故事为其萌生之背景。此后,很久以前的当地丁姓村民也就模仿小白龙盘坐“唐家池”吸水排涝护苗保丰收的姿态,练起了“舞白龙”“叠罗汉”的特技,年年青苗盛会之际舞龙娱神,表达对小白龙的感恩与怀念之情,且代代相传。清代惺安居士于《望江南》百调中记写的“降腊满堂家宴乐,金龙逐队市声嚣,花鼓又高跷”的词句可为之佐证。另据于今依然健在的上辈舞龙人丁成宏、丁成荣的回忆,《海安罗汉龙》在丁氏家族中,“已经有了上八代、下八代的交接。”由此推算,其传承时间已达400年之久,故而又有《丁家龙》之称。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海安罗汉龙》以其腕龙动作的精巧纤细,且在走阵图的过程之中堆叠出俊秀健美的造型取胜,也是“中华龙舞一绝”之“绝”字所在。

《海安罗汉龙》使用的龙具为11节布龙,龙身直径30 -40 厘米 上下,全长 24 左右。龙具不算硕大,但制作极为考究:双叉玉角,浑圆龙口,齿不露唇,双目传情,周身雪白,彩绘淡雅,唯胡须殷红似火,引人入目。相传这一造型一为表现白面红须乃小白龙心地善良、忠贞于民之征象;二为海安里下河群龙之中,龙之胡须有白、黑、棕、黄、红五色之分,红色龙须排辈最小,可在群龙会舞场合之中,不因冒犯舞龙戒律而受责。用时下的语言表述,就是小白龙生来便不受“清规戒律”之约束,会“打擦边球”。表演时,由引龙人、龙头、龙尾和9个“把手”共舞一龙,另配8个“架子”,参与叠罗汉。

《海安罗汉龙》以“圆曲相依”形成阵图变化。其“圆”给人们以饱满丰富的形式美感,其“曲”则给人们以流畅延伸的形式美感。多具独到之处。仅以“舞大花”为例,就有“坐龙花”、“跑龙花”、“睡龙花”、“背龙花”、“勾脚龙花”、“跳滚龙花”等多种动作形态,无一不令观众叫绝称奇。再以边舞边叠罗汉的“叠罗汉”为例,就是在不使用任何器械的条件下,推出三层相加、四层相叠的多层“宝塔”。其造型分有“单元宝”、“双元宝”、“仙桥宝塔”、“叠心宝塔”、“三级宝塔”、“四级宝塔”、“牡丹花”、“翘荷花”、“送麒麟”、“哪吒闹海”、“鸭子淘食”、“盘八仙”等多种造型,其最高者可及 8以上。其时,龙珠高举,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律动,慑神之风采,动魄之技艺,观众为之叫绝之同时,更为《海安罗汉龙》显示的龙的气概,龙的精神而倍感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进而悟生出“龙即是我,我即是龙”的“敢于登天,勇于潜渊”的进取、揽胜之理念。使龙舞艺术的深层意境得到更为精深的展示。《海安罗汉龙》的腕龙动作、套路格局多达72种,半数以上为叠罗汉。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

《海安罗汉龙》是丁姓族中世代相传的家传龙舞,其传承全属口传身授,没有专项史料可查、可考。但是,成书于清同治年间的《海陵竹枝词》及惺安居士留下的诗词,却是《海安罗汉龙》明末清初便盛行于海安的记述。其“上八代、下八代”传承谱系因无家谱可查,很难追踪。但上世纪1983年采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撰写《海安罗汉龙》“集成文本”时,撰稿执笔人杨培杰发现时存的一条小白龙骨架是当时丁姓的内兄(姐夫)王万富扎制,用于1940年新四军东进,唐家池热血青年报名参军时,全村人送参军青年骑坐在《罗汉龙》的龙头上去到部队入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迫于战乱连绵不断,舞龙人为躲战乱,避“抽丁”、逃“拉夫”而去上海“拉洋车”、“蹬三轮”以谋生计。新中国成立时,生于1921年的舞龙人丁建才和王万富联合发起“凑份子”(集资),扎布龙,买锣鼓,操旧艺,参加上海市庆祝开国大典的盛大游行,在“跑马厅”受到陈毅市长的接见,并奖赏给舞龙队人各一套军服和毛巾,以整齐划一舞龙服饰。及至他们响应政府号召回乡务农时,还穿这套军服、扎白色毛巾舞龙于海安县城的七里长街。直至“动乱时期”被封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980年,《海安罗汉龙》恢复活动,丁姓族中被誉称为“丁旋风”的丁百万(18981982年)为教练,携其子丁林发、丁林芳、丁祥林及丁祥林之子(时年方才10岁)饰演“哪吒闹海”中的哪吒,四代人同舞一龙。“下八代”中第六代传人丁建才还概括出“把随龙头匀和圆,行如流水蹲骑马;曲似银蛇穿如环,舞起大花盘如塔”的舞龙艺诀。80年代的“龙年”,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为制作电视专题片“情系天涯”发往我国142个驻外使馆,供作春节联欢晚会映播,专程来海摄制《海安罗汉龙》的舞龙现场,并于元宵晚会的文艺专题节目中映播。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海安罗汉龙》的舞龙活动从未间断。1987年江苏省首届音乐舞蹈节综合场演出,《海安罗汉龙》被安排为开场节目和大轴节目,分别在人民剧场、省锡剧场串场演出,捧回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奖杯。2002年获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龙舞展演”金奖;2002年参加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龙潭杯”全国民间花会暨全国舞龙大赛,被授予金奖;2003年以《海安罗汉龙》为领舞组合而成百人参与的群龙会舞《龙腾江海》参加省首届农民艺术节综合场《欢乐农家》演出,被授予《特别荣誉奖》;2004年获全省“五星工程奖”金奖;2006年、2007年分别为“中国·海安青墩文化艺术节”《青墩的脚步》文艺专场担纲;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主办的中华经典龙舞展演中捧回金奖,接着又在江苏省十运会开幕式、第六届亚洲艺术节开幕式上献艺。近年间,但凡市、县重大文艺活动,《海安罗汉龙》均成为中外宾客、国内嘉宾和平民百姓百年不厌的民间文艺品牌节目,也因此为《海安罗汉龙》扩大普及和传承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生态环境。

主要价值

《海安罗汉龙》融腕龙动作、阵图变换与堆叠罗汉于一体,是民间龙舞艺术、民间杂技艺术相互交融的典范,于精巧纤细南方龙舞特征中兼合了慑神动魄的奇特其“人龙合一”的龙的精神,综观对于中国龙舞的分布及其各各具有的个性特色及其形成因素,既有对于龙舞艺术流派及其个性特征的研究价值;也有对其内蕴之民俗意蕴及其形成背景的地域历史的传承意义的研究价值;同时,因其广为人知,艺术表现形式多受关爱,百姓百爱不厌于娱人娱己,均具有极其广泛的实用价值和作用于旅游开发、节会活动的开发价值。

关于我们 | 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 全责说明 | 友情链接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主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承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工农南路民博园西区非遗工坊11号楼 电话:0513-51012166

Copyright2013-2015 www.ntfeiyi.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 0500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