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州东濒黄海,南依长江,气候适宜,物阜民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古往今来,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古人、歌唱苦难与斗争,表达内心感受、娱乐群体生活,通州民歌应运而生。它忠实地记录了通州先民的酸甜苦辣,凝结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同时,通州地处吴头楚尾,吴文化和楚文化相融交汇,我们的先民带来了原住地的地域文化,既有相互融合部分,也有保持相对独立的部分,从而形成吴楚文化并存的局面,造就了吴歌楚调并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通州民歌。 通州民歌唱词内容自由宽泛,即兴创作,随编随唱,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在劳动、爱情、祭祀、婚嫁、丧仪、社交等活动中,通州民歌无处不在。
通州民歌,从表现形式上看有号子、山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通州民歌在演唱风格上,曲调高亢悠长,激越顿挫、富有弹性,体现了民族演唱的固有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于劳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多种不同类型的号子。有清朗婉转的打麦号子.高亢悠长的车水号子,欢快激越的嫁妆号子,粗犷豪放的打夯号子,深沉悠远的渔民号子,铿锵顿挫的搬运号子,以及造曲酿酒、挑担推车、砌房造屋等号子,不仅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而且曲调各异。
通州民歌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在劳动、生活中唱响,在劳动、生活中丰富,它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成为通州人祖祖辈辈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工农南路民博园西区非遗工坊11号楼 电话:0513-51012166
Copyright2013-2015 www.ntfeiyi.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 0500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