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历史上的古通州曾经有过一个“花子街”。 “花子街”并非以“花姓”聚居而名,而是以乞丐聚居而名。其地段在今南通市港闸区西北段、自通扬运河南通段向南至长江滨的九圩港。这一段古称“复兴沙”。为涨沙田,多为低洼地块,易遭水患的圩塘,大片土地均被地主霸占。于此长住的一为渔民,一为佃农,还有仰慕“崇川福地”从里下河一线遭灾逃荒而来的破产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多以 “文武”说唱沿门乞讨,以求糊口。其中之一部于灾情稍缓,回乡务农;其中之另一部则日讨千家,夜宿街头,虽然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但也半饥半饱,免强度日。久而久之,衍化成了“当了三年叫化子,官都不想做”的无业游民阶层,或是搭棚为窝、或是庙堂夜宿,照样“牡丹花儿开,荠菜花也开”地男女婚配、生儿育女,且于聚居之处“公推”强者为“花子头儿”,过着悠哉游哉的游民生活。但逢阴天下雨、冰雪交加之时,无法出门乞讨,又无力享受“灯红酒绿”,只有自哼自唱乡音小调,借以“打发时辰”。其哼唱的内容则是这个游民群体自己的苦涩悲凄又悠游自在和他们沿门乞讨所见所闻豪门富户的贪得无厌与尔虞我诈,……花子街传出的相思相恋的情歌、粗犷韵浓的民歌、戏谑打诨的讽刺歌……,久而久之交相汇合而成人物齐全、情节曲折的长篇叙事民歌《花子街》。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花子街》是由一组篇幅长短不一的民间传说故事汇合而成的叙事民歌。作品以乞丐生活为其表现对象,反映了因受天灾人祸所迫而背井离乡、流落街头乞讨为生的破产农民衍化而成无业游民群体的生活境遇。属于口头传唱,边传边创,逐步丰满的群体之作。作品塑造的一位主人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与
传承谱系及代表性人物 《花子街》的采录人严金凤,1937年出生,退休职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吴歌学会会员。 《花子街》的传唱人徐顺,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生,祖辈贫穷,幼年父母俱丧,讨饭营生,靠唱山歌、说白话(吉利话)、利市度日。后为天生港润成圩的油坊老板王长春收留做伙计,与王氏之女相恋,入赘为婿。王长春去世,油坊盘给徐顺,因其不善经营而倒闭,落得养牛、开磨坊为生,于半饥半饱的生活之中,每逢老牛拉磨,便哼唱民间歌谣,《花子街》、《红娘子游狼山》等民歌,1963年病故。 《花子街》的传唱人王金龙,1932年生,徐顺之子,但从母性,演唱《花子街》属于家传,1980年病故。 《花子街》的传承保护,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严金凤幼年时期家遭火灾,寸草无存,被油坊老板王长春收留,每晚与姨伯徐顺作伴,夜晚无意中听徐顺吟唱《花子街》的时悲时喜、时泣时叹,被长歌中人物如花的遭遇、珍姑娘的判逆、钱富的淫威所感动,出于好奇,将其抄录于“作文纸”的反面。1960年至1962年期间,中央“文艺八条”下发,南通市文联发动搜集民间文学、采集民间歌谣。严金凤找到姨兄王金龙,因其初识字,且擅长讲故事、唱山歌,还能自编自唱、出口成歌、有辙有韵、委婉动人,严金凤得已在纪录徐顺吟唱《花子街》手抄本上增补人物情节,叙事长歌逐步丰富成型。但为时局所限,只能藏书橱顶、束之高阁。20多年后的1982年,整理编辑成册交市文联张自强、杨问春传阅,被首肯为难以获得的民间叙事长歌,当即组织翻印。1982年参加江浙沪两省一市吴歌学术讨论会,南京大学
主要价值 1、《花子街》具有艺术审美教育的价值。长歌通过刻划主人公珍瑙姑娘不畏豪富家庭逐出的困惑,带领叫花子兄弟姊妹兴家立业,实现劳动致富夙愿,与地主老财所持“富贵在天”的宿命论悲梦幻形成强烈对比,艺术地揭示了“劳动创造世界”的普遍真理,给人以启迪、引领,而不是空洞说教。 2、《花子街》具有演绎近代历史的价值。长歌记述和反映的是近百年间中国农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穷困潦倒的悲惨生活,赞颂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斗争精神,从一个侧面为中国革命在党的领导之下,依靠“工农联盟”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取得辉煌胜利作出了佐证,是对敌斗争中进行阶级斗争教育的鲜活教材。 3、《花子街》具有传承乡凤民俗的价值。长歌记述和描写的那个时代的乡风民俗无处不在。对当年富豪人家过年(春节)的情景的描绘惟妙惟肖:“笔直柱科(棵)竖起半天高,斗大的福字天灯迎风飘,芝麻秸上系元宝,冬青梅枝翠竹梢,一对财神菩萨大门左右贴,上首尉迟恭,下首秦叔宝。红绿招财门沿上飘,福禄寿喜财五路神仙哈哈笑……丈把高的宝塔香,黑烟袅袅上九霄。龙肝凤髓燕窝菜,整猪整羊鲤鱼跳,金桔银杏百样果,麻糕上嵌的是核桃,十样点心十样景,西亭脆饼和秦灶香麻糕……”在揭露豪富人家奢华浪费一面的同时,也传承的年节习俗,还传扬了地域特色产品的渊源。 4、《花子街》具有生活知识传播的价值。长歌中的“数花名”一折,连数七十二种花名,虽然不是名贵花草,但又是南通港闸地区的“土特产”,其中已经不再出现于当今的市区,但对后代却是留存记忆的点拨,如菱角花开结元宝,石榴花开挂灯笼,蔷薇花开扑鼻香,鸡冠花开靠粉墙等等,绘形绘色,鲜活瑰丽。 |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工农南路民博园西区非遗工坊11号楼 电话:0513-51012166
Copyright2013-2015 www.ntfeiyi.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 0500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