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省级名录项目

传统舞蹈——如皋莲湘

发布日期: 2014-12-31 访问次数: 字号: [ ]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据《如皋县志》、《如皋文化志》记载,“如皋莲湘”至少有三百年的历史。清朝末年至建国前,如皋县农村城镇常有一、二妇女手持莲湘棒演唱“莲湘”沿街卖唱。他们多是从皖北、盐淮一带南移谋生的灾民和民间艺人,手拿着莲湘敲打四肢,编唱一些应景捧场的莲湘词,或民间流传的故事和小曲,人们称为“打莲湘”。早先的打莲湘以唱为主,以打为辅。由“旦”、“末”表演的莲湘剧,是在花鼓演唱中的“打场子”中出现。虽有阵图变换,但非舞蹈表演。

  19492月,如皋县城第二次解放,如皋师范学校十分重视文艺宣传活动。音乐教师杨冰、马旅贤在原有莲湘动作的基础上,增加了转打、对打和双棒动作。还加入了朗诵、快板等表演形式。全校组织了几百人的莲湘队伍,在各类庆祝、游行活动中边打、边歌、边舞,获得各方面的好评。如皋莲湘吸取大秧歌、腰鼓、京剧、杂技中的一些动作技巧、套路,发展出单棒单打、对打,双棒单打、对打、群打等近20套新动作,形成了完整的莲湘舞蹈形式,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如皋莲湘”。当时有《土改大莲湘》、《抗美援朝大莲湘》和《农业合作化大莲湘》等。19509月,苏北行署文化局调如皋师范的《抗美援朝大莲湘》去扬州,为苏北文代会和苏北物资交流大会演出,扬州的工厂、学校纷纷请去传授。随着如师学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如皋莲湘》便在整个如皋乃至苏北地区广为流传。以后如皋各区、乡、镇学校几乎校校都有莲湘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19602月,《如皋莲湘》作为南通地区代表队的一个节目,参加江苏省第二届群众文艺汇报观摩演出,获得一等奖。4月,入选江苏省代表团参加全国职工文艺会演。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如皋莲湘》经常出现在如皋的文艺舞台上,当时如皋最大的工厂——肉联厂工人宣传队就排练演出过青年版的《如皋莲湘》(编导周忠达、范钦兰)。1983年《如皋莲湘》由王良玉、方友谅、周忠达编写,被收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1987年正式出版,《如皋莲湘》载入文艺史册。如皋师范百年校庆的文艺晚会上,由老校友和在校学生组成的莲湘表演,让在场所有人激动不已。《如皋莲湘》经过整理改编,采用大型广场舞蹈和方阵行街表演形式多次参加了中国·南通国际风筝节、中国·南通民间艺术节、中国·如皋长寿艺术节、中国·如皋盆景艺术节等重大活动的演出、广场演出和行街表演,受到广大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热情赞扬。南凌乡一个村办学校的小学生表演的《如皋莲湘》(少年版)在南通市校园艺术节上产生了轰动效果。职教中心学生排演的《如皋莲湘》参加南通市中专学校文艺汇演获奖后,被选送参加省系统汇演获奖。九十年代初,时任如城文化站站长的周忠达指导排练的如皋莲湘老年版,参加南通市老年文艺会演获奖后,被推选参加了全国老年风采大赛,获得唯一的特等奖,并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夕阳红》长寿专题节目的演出。

  《如皋莲湘》起源较早、传承有力、辐射广阔、影响深入,是一个不分男女、参加人数较多、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如皋民间舞蹈。据不完全统计,如皋及如师毕业生工作所在地域打过莲湘的人数可以千万计,为其他民间舞蹈之传承面之广所无法比拟的。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如皋莲湘》是运用莲湘为道具的男女群舞,通常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辅以适当的唱词,为配合节令或中心工作服务。早期的莲湘只有为数很少的民间艺人,手持单棒“莲湘”。以击打手臂、腿脚,使铜钱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表演者即兴说唱捧场的吉利话语,或者民间故事、小曲等,俗称“打莲湘”。《如皋莲湘》注重继承传统,大胆创新,予以发展。借鉴和吸收了全国各地“莲湘”(“霸王鞭”、“金钱棍”、“花棍”)和花鼓中“莲湘”的精华,以及大秧歌、腰鼓、京剧武打、杂技动作等套路、技巧,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走出一条新路子,创造出单棒单打、棒对打、双棒单打、双棒对打以及群打等20多套动作,配以队型变化,使莲湘打法灵活多样、刚柔相济、此起彼伏、眼花缭乱、高潮迭起,再配以说唱、呼喊,使之形成独特的莲湘群舞。

  《如皋莲湘》的服饰,具有汉民族特征:女演员每人头扎两个小髻于耳上,髻上插黄色花朵;身穿中式大襟缎上衣,衣裤配以深色图案花边,桃红、翠绿各一半;红腰带;圆口系带彩鞋,鞋面与服饰同色。男演员则是清一式的黄缎高领对襟,灯笼裤,圆口布鞋。

  特征一:以大见长。《如皋莲湘》动作多,道具大。其舞蹈动作多达30余种。道具莲湘棒用青竹棒制成,长达120-130厘米,为全国罕见。棒两头掏空装嵌铜钱数枚,击打时能发出声响。棒身涂以红、白两色油漆,棒头棒尾用红绸、绿绸包裹。《如皋莲湘》人数多,场面大。舞台表演以16人为底数,有时24人,有时32人,一次最多时有48人表演;行街表演时人数都在60人以上;广场表演时多达120人。号称为“如皋大莲湘”。

  特征二:语汇丰富。其他地区的“莲湘”表演或花鼓中的莲湘以单棒为舞。而《如皋莲湘》的单棒、双棒运用独特。《如皋莲湘》在如皋民风民情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曲艺、戏曲和杂技等多种艺术元素,产生了新的动作和队型20余种。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完善,已成为相对成熟的汉族民间舞蹈。其舞蹈动作,既有女性柔美的“扭断腰”、“单棒击腰”、“双棒三道弯”等,也有男性阳刚之美的“大秧歌”、“单棒对打”、“棒打十二棍”、“双棒绕钟”等等。单双结合,刚柔相济,运用自如,语汇丰富,气势磅礴。《如皋莲湘》的表演风格容南纳北,兼收并蓄。既有北方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的纤细柔美;既有本身丰富的舞蹈语汇,又有戏曲杂技曲艺风味;既有吹奏音乐相随,又有打击乐器来配。

  特征三:表现灵活。《如皋莲湘》在不同年代、不同内容、不同场合、不同年龄,所采用的表现方式不同。根据表现主体不同、内容不同、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在表演人数、道具运用、采用音乐、动作安排、队型设计、服饰打扮、组合方式等方面均可灵活运用。因而可在舞台上表演,可在彩车上表演,可行街表演,也可广场表演。

  特征四:自成体系。《如皋莲湘》不管是从唱词快板,到文武音乐的安排;不管是从舞蹈道具、服饰的设计,到莲湘单棒、双棒动作的运用;不管是从舞台广场演出,到组成方阵行街表演;还是从舞蹈的语汇、队型的安排,到舞蹈的章节结构、立意的升华都能自成体系。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

  杨冰、马旅贤:建国前后,如皋师范教师,《如皋大莲湘》的主要编导者。

  如皋师范学生:历届参与《如皋大莲湘》的表演者,是《如皋莲湘》的传播者。

  王淑媛,女,76岁,退休教师。如皋县城第二次解放时,就读于如师,是“如皋莲湘”队的主要演员之一。退休后,《如皋莲湘》的发起者之一。现任如皋市老年体协九鼎艺术团“如皋莲湘”队队长。

  王良玉、方友谅、周忠达:1983年,《如皋莲湘》的搜集整理者。

  周忠达:多年来,《如皋莲湘》的主要传承者。

主要价值

  艺术价值:如皋民间舞蹈《如皋莲湘》,具有江海平原地域特征。它容南纳北,兼收并蓄。既有北方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的纤细柔美;既有本身丰富的舞蹈语汇,又有戏曲杂技曲艺风味;既有吹奏音乐相随,又有打击乐器来配。舞蹈动作博采众长,生动丰富,自成体系。

  实用价值:《如皋莲湘》可不受时间空间、人员场地等条件限制;它易教易学、便于传播,表演灵活,便于组合。可根据时政宣传,载歌载舞,也可纯打击音乐进行表演。可行街表演,可广场表演,也可舞台表演。

关于我们 | 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 全责说明 | 友情链接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主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承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工农南路民博园西区非遗工坊11号楼 电话:0513-51012166

Copyright2013-2015 www.ntfeiyi.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 0500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