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理论研究

以产业化开发为先导,锻造板鹞风筝文化之精魂

发布日期: 2014-12-31 访问次数: 字号: [ ]

  我国风筝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鲁问》中说:“公输子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五代时期则正式出现了“风筝”这一名称。明人陈沂在《询刍录》中说“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鸣筝,故名风筝。”

  后世之风筝在发展过程中造型逐渐丰富,技艺逐渐成熟,且南北分流、各成派别,遂有“北鸢南鹞”之说,曹雪芹所著《南鹞北鸢考工志》就将南通板鹞与潍坊等地风筝一起称之为“南鹞北鸢”。南通板鹞风筝是我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品种,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等工艺于一体,是民族文化精华的代表之一,是中华民族瑰宝之一。

  前些年,南通板鹞风筝的各种工艺制作传承人数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哨口”雕刻技师大都年过半百,画师已过花甲之年,能画会雕者越来越少,小型风筝展馆、风筝协会均为民间自发组建,缺乏理论上的支撑和正确的引导,多呈自生自灭状态。南通板鹞风筝的传承几乎面临濒危的局面。近年来,南通市人民政府及市文化局、市文联、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等相关组织机构开始重视板鹞风筝的保护,联合展开保护行动。

  20047月,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被列为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5月,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标志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的保护工作进入系统化、规范化阶段。

  南通板鹞风筝的制作与存在价值

  南通板鹞风筝,因其造型如同一块平板,状如鹞子,故名。其尺寸不一,大者丈余,小者尺盈。其造型轮廓多样,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几何组合。一般多为“六个凸角”的风筝,由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交错组合,多个这样的几何形体就构成“七联星”、“九联星”、“十九联星”等。

  据记载,南通板鹞风筝的源起,民间相传有三种说法。一是生产劳动的预卜气象之说,农业生产、盐业劳作、渔民出海等活动中,人们常借助于风筝辨风向、判风力、卜湿度等。二是敬献神灵、祈福免灾之说,人们常借助放飞的风筝与神灵沟通交流,达到消灾祈福的目的。三是张良、韩信传入之传说。

  清朝末年,南通板鹞风筝闻名全国,与北京、天津、潍坊并列为中国风筝四大产地,且以南通板鹞风筝备受关注,广为流传。现在主要分布于南通市港闸区的闸东乡、闸西乡,崇川区的秦灶乡以及通州市的李港、刘桥、四安等乡镇。

  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复杂精细,风格突出。南通板鹞风筝的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具有用料考究、工艺精准、整体协调和驭风性能优越等特点。其制作技艺之高主要有三:一是扎制工艺要求颇高,首先要选择质地坚实、极富弹性的江南笔竹或本地上乘老竹、用文火烤直,砂纸打光,罩以清漆,以防虫蛀。选择晴天干燥之日扎制,以便扎绳收紧。扎时要做到上下左右对称均匀,轻重一致。二是风筝面(兜风布)制作要求讲究,裱糊材料选择富有韧性的纸张(如牛皮纸、高丽纸)、棉布、丝绸。同时根据所扎风筝的大小,选择纸张布幅的厚度。选料之后要进行图案设计,装饰图案多为毛笔彩绘,内容多为古代人物或故事,如“八仙过海”“凤吹牡丹”“二龙戏珠”等。三是风筝裱糊是风筝扎制的关键过程之一,裱糊过紧或过松都会影响放飞效果,也会影响美观。

  板鹞风筝又名哨口风筝,其最具特色的是哨口,最显风格的则是“哨口”雕刻工艺。哨口由哨面、哨筒两部分组成。哨面通常用竹片、质地松脆的木块雕刻。哨筒分为管状和球状两大类。筒状哨口统称“哨子”,旧时多用竹筒内膜、鹅毛管等制成。近代也有用纸铂、铝铂、铜铂、胶片卷制,特点是精细、轻巧,可在一只风筝上安装千百只。球状哨口统称“口”,通常用葫芦、果壳(白果壳、板栗壳、桂圆壳等)或用蚕茧浸泡桐油后制成,使用最多的是葫芦,轻巧而脆硬,音质圆润响亮。其中,小的内径1厘米,大的内径50厘米以上,其雕刻工艺奥妙无穷。哨口的组合具有一定的原则,哨口之间的距离匀称,单数、双数均在各自的一条水平线上,竖看、横看、斜看都成“行”。哨口间用线捆扎,前后上下左右“六点固定”,纵横交错,似琴弦之布局,既使哨口牢靠,又增加其形式美,风筝上天之后,哨口“得风则鸣,其声随风扬抑”,现代人给予“空中交响乐”之美誉。

  综上观之,南通板鹞风筝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呈现出南通先人生产生活的一个截面;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寄托了人们渴望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其彩绘工艺、哨口雕刻工艺展现了艺人的审美追求和趣味;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其对文竹的加工和哨口材料的选择体现了艺人的认知与探索能力;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通过集体放飞能够加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对建立社会公德、维系社会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

  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的保护与发展

  目前,南通板鹞风筝已经形成从上到下、由点及面的保护与传承框架和格局。南通板鹞风筝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南通风筝博物馆、南通板鹞风筝艺术博物馆被确认为南通板鹞风筝的重要保护基地;风筝俱乐部、风筝协会的创立,乡镇风筝专业户的生成,极大地丰富了南通板鹞风筝的传承载体,极大地扩展了南通板鹞风筝的社会影响力。南通板鹞风筝及其制作技艺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加强领导,建立网络。南通市委、市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向南通板鹞风筝特约研究员颁发聘书,为南通板鹞风筝的制作、研究、交流提供宝贵的人才资源,形成了南通板鹞风筝传承和保护的智囊团队,使板鹞风筝的保护更具科学性、群众性、广泛性。南通板鹞风筝传承人的申报工作正在组织进行。

  现在南通的风筝保护组织,已在其保护传承领域深入到乡镇、村民以致风筝专业户。南通市区及相关县(市)1997年起相继建立了六个风筝俱乐部,五个风筝协会,会员从原来的11人发展到现在的320人,逐步形成网络化保护局面。

  第二,加强普查,摸清资源。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小组、市文广新局的指导下,把普查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深入乡镇、农户,摸清资源分布,寻访老艺人,弄清不同区域板鹞风筝的种类及制作风格之差异,取得较好的效果。通州区刘桥镇、五接镇和港闸区唐闸街道是著名的板鹞风筝之乡,我们重点组织普查人员深入进行调查,博采百家之长。

  第三,利用民资,拓展基地。南通板鹞风筝保护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同时进一步拓展思路,充分调动民间保护的积极性,吸引民间资本,建立保护基地。目前已建立两家规模较大的民营风筝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南通板鹞风筝艺术博物馆。这两家博物馆对南通板鹞风筝的传承、普及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2006年8月,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把这两家博物馆指认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基地。另外,在南通地区还有数十个家庭收藏室、陈列馆,如港闸区天生港街道的南通宝如风筝博物馆等。

  第四,面向未来,传承发展。南通市积极响应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的“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将素质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相结合,与全市的大、中、小学校联合举办“风筝文化进校园”活动,还编写了一本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风筝文化进校园辅助教学大纲》。大纲把风筝起源、风筝文化、风筝的科学内涵编入其中,把利用风筝文化进行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活动向更深层次推进了一大步。目前,他们仍然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加强板鹞风筝文化的传承,使板鹞风筝文化深入青少年日常生活之中、课外活动之中、素质教育之中,让板鹞风筝文化后继有人。

  第五,走出南通,加强交流。南通市积极组织板鹞风筝参加国内外风筝放飞赛事,不断汲取他人经验之精华,使板鹞风筝日臻完善。2003年秋,南通风筝代表队代表中国参加法国马赛节举办的第18届“东方之门”国际风筝节,吸引了上万名法国观众和参赛风筝爱好者的目光。20052月,南通板鹞风筝应邀参加了马来西亚第十一届国际风筝节,受到了各国专家的好评。200611月,在市行政中心广场举办了2006年中国南通放飞风筝邀请赛暨申创万人齐放风筝吉斯尼记录活动。近几年来,南通板鹞风筝先后亮相于广州(阳江)、厦门、宁夏(银川)、浙江、上海等地交流表演达数十次之多,均赢得广泛赞誉,进一步提高了南通板鹞风筝的知名度。

  第六,产业开发,激发活力。南通板鹞风筝坚持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思路,推进南通板鹞风筝与旅游经济相结合。现在,各大旅行社纷纷把南通风筝博物馆列入地方文化旅游线路之观光点。在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来自上海、北京、新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各地的旅游团队纷至沓来。这样的契机催生了南通风筝博物馆的产业基地——南通支云哨口风筝有限公司的产生,并形成规模化经营。此外,通州市刘桥镇制作风筝专业户近30家,也能制作大批量板鹞风筝。这种产业化的模式大大激发了南通板鹞风筝的活力。

  第七,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在加强南通板鹞风筝的宣传力度和扩大南通板鹞风筝保护意识及影响力方面,报纸、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通风筝博物馆建立以来,先后受到了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五套、十套,台湾中天、东森电视台、《中国旅游》香港杂志社、《新华日报》、中新网等媒体的关注,对风筝博物馆和南通板鹞风筝进行了多侧面宣传和报道。

  南通板鹞风筝的保护规划与开发前瞻

  南通板鹞风筝是我国四大传统风筝之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根植于民间,闻名全国,是我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品种。南通板鹞风筝因其音律、“哨口”设计而形成独特风格。南通板鹞风筝工艺及题材均表现浓郁民间传统文化,在艺术学、民俗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有着广泛的文化认同,是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为保证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后继有人和发扬光大,必须建立一套系统的保护机制,实施一系列的开发项目。

  第一,做好资料搜集、整理与保存工作。继续普查南通板鹞风筝的分布,扎制、裱糊、绘画、雕刻、放飞等各种技艺及代表性人物的情况,摸清南通板鹞风筝协会成员及活动情况,建立南通板鹞风筝的数据资料库。另外,编纂南通板鹞风筝画册和研究论文集,制订南通板鹞风筝制作工艺规范和赛事比赛规则,挖掘南通板鹞风筝文化并录像和制作光盘等工作都要及时跟进。

  第二,做好宣传交流工作。组织南通板鹞风筝的代表性传承人物参加国内外的风筝精英赛,建立青少年风筝教育传承基地,及“南通板鹞风筝江海小记者站”,举办相关的风筝文化节或风筝文化论坛,筹建一处能容纳万人观瞻的风筝放飞场,搭建起风筝文化交流的平台。

  第三,做好鼓励与扶持工作。建立奖励基金,对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传承发展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奖励和经济补尝。对南通风筝博物馆、南通板鹞风筝艺术馆等重要传承载体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以及对南通风筝协会这样的民间组织及其突出的爱好者给予鼓励。

  第四,做好产业化开发工作。以风筝产业化开发为先导,通过板鹞风筝的产业化经营推动南通板鹞风筝的传承保护工作,为板鹞风筝的旺盛发达注入活力。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属于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遵循五个梯度的开发。第一个梯度的开发是按照南通板鹞风筝原有的模样进行原汁原味的复制过程。第二个梯度的开发是指在使用原材料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旅游以及现代审美需求对产品所实施的变量开发。第三个梯度的开发是指在保留物件原有形态基础上,对产品实施材质与体积的同步改造。第四个梯度的开发是指根据“去粗取精”原则,在保留原物精华部分的基础上对物品所实施的选择性开发。第五个梯度的开发则是对文化遗产所进行的深层次开发。

  对于南通板鹞风筝的产业化开发,应将产品本身开发和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产、展、销、放飞的风筝文化景观,从而铸造南通板鹞风筝的精魂。目前南通板鹞风筝已具有产业化经营雏形,但产业化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还不是很大,有待我们进一步加以开发,充分发扬。

  总之,南通板鹞风筝闻名全国,在于其独具风格的制作技艺,以及其历史的、文化的、科学的、艺术的、社会的多重价值,以形成网络化传承保护的新体系和进入产业化开发的新阶段,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新目标。

关于我们 | 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 全责说明 | 友情链接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主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承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工农南路民博园西区非遗工坊11号楼 电话:0513-51012166

Copyright2013-2015 www.ntfeiyi.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 0500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