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理论研究

生产性传承 产业化开发----延续南通土布的文化血脉

发布日期: 2014-12-31 访问次数: 字号: [ ]
南通色织土布技艺,2008年获批为南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晋升入省级保护名录,2010年晋升入国家级保护名录。3年间,它的保护级别连升三级。
曾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南通土布,何以能够重获赏识与关注,并跻身于全国30多个国保土布名录?我们以为,这是南通冲多元地域文化碰撞与融合所致,它的生成、传承、开发、利用,都渗透在通海人的文化血脉之中。
南通土布的文化血脉,早就渗透在它的生成与扩散之中
南通土布染织技艺的源头在江南松江府。早在700年前,“纺织祖师”黄道婆孤身完成椰岛之旅,于黎族男耕女织的参与之中,得出“弹、纺、织”与错纱、配色、综线、挚花之整套纺织技艺回到故乡收授传人、广为传播。后因江南战事频繁,加之朝廷鼓励垦荒植棉,适逢江尾海端之淤沙联片,海门新陆乍成,“傍江多细沙,滨海多腐殖”的地域特色,成为惯于植棉纺织的江南移民迁徙落户之首选,江南植棉纺织技艺也就随之入迁海门。海门和通海地区所产之土布由本色土布而色织土布、而挂综织纹土布,从业者依据见闻之生物,抽象而成的纹饰多达16个大类、数百余种,典型者有蚂蚁、柳条、桂花、金银丝格、芦纹系列,以及双喜布、皮球花、彩格布等提花织棉产品。所用织机皆属脚踏手投梭木机,其染织技艺因有色织、纹样的加入,逐步增添了染色、摇筒、牵经、络棉、穿综、嵌扣等多道工序,复杂的纹饰甚至出现16只镊板、16组提综同时使用的笼头提花织机。但是,一因其时苏南棉纺织业强势所挤压,二因交通不便,产品多为自产自用,自产自销,在十七世纪中叶与十八世纪中叶在之前的200年间,也就没有形成显著的市场效益。
南通土布于十八世纪下半叶起,得以进入国内外市场,其历史背景有三:第一是清末的太平战乱,湘军铁骑夷平了江南土布的源头,第二是洋纱洋布大量涌入,排斥了江南残留的土布产销市场,给通海土布进入市场提供了宽广的空间,第三也是突出的一个背景是清末状元张謇“实业救国”主张的付诸实施,大生纱厂的建成开车,启动了“工厂小车间,农村大工厂”、“弃布就纱,寓工于农”等扶助工农方略。特别是鼓励30万沙地人二次移民,北上垦植,开发淮南棉区,催生了淮南染织事业。自此,南通土布生产在形成兴仁、白蒲、平潮、金沙、西亭五大生产基地之后,又平添了一个淮南生产基地,一改自产自用、自产自销而成开辟关庄、县庄、京庄、杭庄和灰邦庄五大营销体系,开发了东北销售市场和东亚、南亚诸多岛国的销售市场。南通土布染织事业走上了一个今人永不能忘的鼎盛时期,成了我国现代工业引领民间工业同步发展的南通范例;成了我国地域经济振兴,带动地域社会、文化事业建设协调发展的南通典范;成了当今南通赢得“中国现代第一城”美誉的一个鲜活例证。
南通土布的文化血脉,已经见证在它的传承与保护之中
南通的官方、民间对南通土布却是情有独钟。濠河滨兴建博物馆群的规划实施过程中,“纺织博物馆”被列为建馆之首,于1984年布展开放。与此同时,《南京大学学报》编辑出版了林举百先生的著述《近代南通土布史》,以供史学界、经济学界、社会学界、文化学界研究南通土布之参考。
2004 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年轻的专用名词在全国正式启用。 2005 年初,一个由本市博物馆、高校以及长期从事地方民俗文化研究的有关学者、专家组成的“南通土布课题组”,由无限广告装璜有限公司提供经费资助,对南通地区民间土布工艺展开社会调研、田野考察以及范围广泛的土布、纺织机具征集工作,同时开展南通土布课题研究工作。研究课题包括南通土布的历史、现状、工艺特征、保护与开发等诸多方面。课题组先后奔赴启东、海门、通州、如东、市郊等地区征集代表性土布纹样百余种近万米,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套传统手工纺织机具;在通、海、启三地先后创立了手工纺纱保护基地、手工织造工艺保护基地、手工织带工艺保护基地,特聘当地老一辈手工纺织技艺高手钱井义(通州)、苏锦芳(海门)、毛素娟(通州)为项目传承人,对传统纺织技艺开展保护与传承活动。课题组与民间老艺人共同配合,恢复了南通历史上消逝了30多年的八蹑八综斜织机的织造工艺,成功复制出中国手工棉纺织技艺中断失已久的团花纹样——皮球花的土布织棉作品。
课题组还深入进行了传统土布工艺的迁就保护工作, 成功复原、复制了纺织车20辆,戽车2辆,手投梭木织机2台,铁木织机1台,4锭筒管车1辆以及竹筘、木梭、纺纱锭等纺织配件数十余件,为南通土布工艺的复苏、传承、乃至小规模商品化生产,备齐了成套的机具设备。并重点抢救与恢复了可能失传的提花织机技术,寻访征集织有120个文字纹样的代表性土布珍品。目前,正积极筹备建立集收藏、展示、研究与开发为一体的长久性保护机构——南通土布工艺馆,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打响南通土布的地方品牌作更大的努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南通土布的文化血脉延续在它的开发利用之中
南通土布的生成之初是为解决南通先民遮体保暖之用,南通土布生成之后的“添色增彩、提花布纹”则是在其“用”的基础上,进化为“美其所用”和“用其所美”。这与任何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之规律全然一致。这就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以南通为例》课题研究中提到的“信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就是开发利用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南通土布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举例说,南通土布的门幅从七、八寸许,加宽到“尺一五”,是在其本源、基因不变条件下的传承、发展。而南通土布发展到大生纱厂开工之后实施“寓工于农”的“纱之为纱、织之为布”并因此诞生“南通大布”时,已经在“原汁原味”传承保护南通土布的同时,又添增了一个“基本保护其种源基因基础上的‘开发利用’平台。”——这就是传承保护、开发利用两个平台长期共存、协调作业的新的南通土布生产运行格局。
综观南通土布生成之后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全程,始终贯穿着前者与后者之间的能动性“互动”。强调“能动性”,是因为它的每一个革新发展阶段都是“以人为本”的能动,是人的理想与意志,智慧与开创的实践,也是延续于南通土布染织技艺人的一条文化血脉!
我们有责任、有信心延续这条文化血脉。因为,作为南通民间土布染织技艺传承保护单位的南通无限广告装璜有限公司,已经充分认识了它的优势条件,准确定位了它的目标取向——
(一)是 家装服饰审美、消费理念出现新一轮转换,引发了南通土布开发的市场优势,明晰了我们的开发取向。
这个机遇到来的标志是审美、消费理念的“返璞归真、向往自然”。人们的审美已然从追求大机器的华丽织造回归到一种对于返璞归真的手工织物的喜爱。保护并发展一种民间文化,追求一种生态工业,追忆一种朴素的审美情愫,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而消费理念的转换,首先是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生活质量快速上升和文化素养显著提高,客观上也反映出经济社会快速步入工业化、大生产时代以及外来文化思潮输入带来了某些“不能尽如人意”的影响,特别是触发了环保意识的强化和对健康长寿、尽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向往,以致产生了诸如对家装油漆污染空气的反感,对着装、配饰中的合成纤维制品伤害体肤的疑虑,人们正在对全棉织物、天然染料发起声声呼唤。过去的土布产品土得掉渣,不能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融入现代生活,为现代人所用,土布要真正存活,同样需要与时代结合。时尚的土布产品将民族特色与独特的保健功能完美结合,以其为原料制作的服饰和家居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有望迅速占领中高端消费市场。据老土布制品行业协会调查,目前国内老土布制品市场迅速扩张,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了土布制品市场,全国各地自然形成了许多土布交易集中地。“Made by hand”(手工制造),正在逐步风靡市场,它一方面指的是售价昂贵的奢移品,如高级成衣和皇家皮具,另一方面也是环保、绿色的代名词。南通色织土布产品指的就是后者,时尚潮流会轮回,健康与环保的主题永恒,土布如果扣上时尚主题,美丽必将继续。
因此,在保留南通土布原生态传承的同时,更应当积极开发“第二平台”,进行开发利用,变既往的“自产自用”、“自产自销”,为联合大专院校、社会名流,家装、服饰设计和生产销售厂家,拓宽市场,为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审美人群的消费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家装、服饰产品,在装点美化社会的同时,使南通土布在传承保护中得到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得到传承保护。
(二)是南通民间土布染织技艺具备了传人定位、机具设备配置等一整套基础条件,有利于在开发利用中寻找协作伙伴,敲定运行机制。
这个条件的实现和机制敲定,是南通土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进入立项保护中“传承人”和“物质遗存”两项基础原则的保障。苏锦芳、毛素娟两位省级代表性传人和传统技艺传承基地的建立,及其传统生产机具搜集复制的成功配套,特别是200多种传统南通土布样品的汇集,两位传承人分别在兴仁校园、南通纺院进行生产技艺演示和染织程序示范;参加关于非遗展示的各项活动,向国内外观众展示南通手工土布织造绝活的魅力;抢救行将失传的“八镊八综梭织机”及其最高织造工艺;成功复原古代棉纺技艺经典纹样——团窠、葡萄、双喜、百字等纹样珍品;缝制赠送给出席亚艺节的中、日、韩三国文化部长的“国礼”——“中式土布套装”。以上种种业绩表明:南通民间土布染织技艺走向开发利用,开辟种源基因的“第二平台”之建设条件已经成熟。我们已经进入运筹与逐渐完善的是组建在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下的“南通土布开发利用团队”,变培训为生产、变副业为产业,共同开创出一条“染织回归民间、服饰厂企加工、成品现金采购、打出南通品牌、专设销售门点、进入市场营销”的南通土布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生产营销机制。
(三)是对于南通民间土布染织技艺,我们察古明今、注重调查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理性探索,为它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践行参据,拓宽了创新思路。
这个探索的成果和创新思路的标志是南通土布从普查申报的传承保护再到开发利用全程研究获得的“城乡一体、寓工于农”合作共赢方略的归结。对南通土布的调查研究、理性探索,过去有、现在有,可谓成果累累,远有《近代南通土布史》的史料性文献,近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见诸于报刊的名家著述。但多属对其生成、对其传承过程之“鉴古”者为多,而“明今”者偏少。在综观其演变过程,从中悟及,或者涉及于“用者”,并不多见。本文所作之研究,选取了延续南通民间土布的文化血脉这个角度入手,即从历史学研究的“察古明今”,从经济学研究的“市场开发”,从民俗学研究的“礼俗传承”等多个角度,深挖了南通土布的生成与传承、开发与利用,分别具有“用其所美”、“美其所用”的特点;“种源、基因的固存是传承保护的要义”;“种源基因的留存是开发利用的原则”,以及于“传承中开发,于开发中传承”,“两者间具有同一性、互补性”,是促成南通土布文化血脉得以“安全承袭、久远延续”的种种观念的集成。当对南通民间土布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有所补益。
但是,和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南通土布的传承发展、开发利用,还将会在上下左右认知、认同程度上;资金投入,资金使用上;体制机制的最终定位上,……出现种种可以或不可预见的问题,特别在围绕延续南通土布文化血脉这个研究主题上,要求我们会同专家学者们继续深化研究以外,还恳请各级党委政府、各类媒体,象往常一样给予关照。(宋亚军)
关于我们 | 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 全责说明 | 友情链接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主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承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工农南路民博园西区非遗工坊11号楼 电话:0513-51012166

Copyright2013-2015 www.ntfeiyi.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 0500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