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理论研究

针生神韵 神韵在针——南通仿真绣的开发和利用

发布日期: 2014-12-31 访问次数: 字号: [ ]

     

  沃野千里,钟灵毓秀,具有蚕桑、织染悠久历史的南通,民间刺绣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代就出现过袁九淑、董小宛等刺绣名家。

  上世纪初,清末状元、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思想家张謇先生出于对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深爱,邀请了著名刺绣艺术大师沈寿来南通主持刺绣教学,创办了南通女工传习所。

  沈寿,1874年出生于江南绣乡苏州吴县,原名云芝,号天香阁主,字雪君,晚号雪宧。从小受江南绣乡和其母宋氏善绣的家庭影响,加上天生的灵气,十五六岁时的绣品已在苏州小有名气,后与擅长书画的绍兴才子余觉结婚,常常就着绣棚指点绣稿讲解绘画原理,评析作品意境,并亲自绘制绣稿,使沈寿绣艺大进,绣品风格渐有文人书画意境。慈禧太后七十岁生日时,沈寿绣《八仙上寿图》通景屏和《无量寿佛图》得到太后的赏识,被授予四等商勋,并赐“福”“寿”两字,云芝遂改名为寿,出任清政府农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在北京绣工科授绣,创办了苏州同立绣校和天津自立女工传习所。

  沈寿刺绣艺术从风格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05年前为第一阶段,典型的苏绣风格。此时沈寿的绣品无论是在用线的精细还是针法的处理,配色的调和等方面都完全体现了苏绣的艺术魅力。代表作品有《八仙上寿图》通景屏、《无量寿佛图》、《罗汉图》、《花鸟四屏条》等。1905年后,余沈夫妇赴日本考察刺绣艺术,历时三个多月,沈寿接触到了油画、铅画等西画风格,大受启发。回国后,沈寿对苏绣进行了革故鼎新,于传统苏绣针法基础上,融入日本美术绣的用针方法,采用欧洲油画的用光用色原理,首创旋针、虚实针来表现物体的肌理,使作品色调柔和自然、丰富多彩,创作出极具个性并对中国传统刺绣产生深远影响的“美术绣”即“仿真绣”。

  沈寿对中国刺绣艺术的贡献不仅在于技法和针法上的创新,还将旧时闺房女红推广普及办学施教的方式,采用集体上课,画绣相辅、技艺课与艺术课两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创了现代刺绣教学之先河。沈寿在南通依托女工传习所,进一步完善了教学体系,设置了刺绣普通班、刺绣美术班、刺绣研究班三种学制,分别教授花卉、翎毛、山水、仕女、肖像和油画的刺绣。除刺绣专业课外,还开设了国文、国画、书法、体育、音乐等相关课程,分别配备专业老师及名家授课,在教授刺绣时,结合美术原理讲解用针用线技法,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在沈寿和其姐沈立的倾心努力下,南通女工传习所培养造就了一批批高素质的刺绣人才,极大地推动了刺绣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沈寿一生热爱刺绣,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勤诲无倦,不幸积劳成疾。为传承其绣艺,她将自己一生从艺的实践经验以及传统针法进行了归类、总结和研究,由她口述,张謇先生亲自执笔,手录完成了《雪宧绣谱》。成我国第一部具有理论性、系统性的刺绣研究专著。《雪宧绣谱》全书共分八章:绣备、绣引、绣要、针法、绣品、绣德、绣节、绣通。绣备即绣之具,主要是指刺绣所用的工具,有棚、架、剪、针等。绣引即绣之事,有剪线、劈线、剪针、浥水等。《雪宧绣谱》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刺绣要点,对刺绣工艺技法进行深刻的研究,在针法方面共研究、总结出十八种针法:齐针、抢针、单套针、双套针、扎针、铺针、刻鳞针、肉入针、打子针、羼针、接针、绕针、刺针、针、施针、旋针、散整针、虚实针,此十八种针法填补了刺绣针法研究空白。沈寿在长期的“潜神凝思”专心致志地研究中,终于“以新意运旧法,渐有得”,成功地研绣出“仿真绣”,达到“凡能入吾目,无不能入吾绣”的高度境界。在刺绣的色、光、线的运用方面,悟出了七种基本线色可分可合,“色之用无定”、“针之用无定”的辩证关系。沈寿首次在理论上对西洋油画的光与影在中国刺绣上的运用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仿真绣的艺术特色,为后人研究、传承、发扬中国刺绣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仿真绣走向世界得到世界认可的是1910年沈寿绣制的《意大利皇后像》,作品以意大利皇后爱丽娜为蓝本绣制,神情逼真地刻画了意后雍容华贵的形象,绣品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万国博览会,获“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凭”。清政府将此绣赠送给意大利皇后,意皇致信盛赞中国艺术,并回赠沈寿带有皇家徽号的钻石金表表示感谢。

  沈寿闻名绣艺界的旷世神绣是《耶稣像》,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是南京博物院28件镇馆之宝之一。作品曾被送往美国参加在巴拿马举办的世界艺术博览会,震惊了国际艺坛,荣获一等奖。绣的是耶稣头戴荆棘被钉在十字架上殉难时的瞬间。沈寿用细密的丝线、多变的针法,独创的旋针,结合施针、散针、虚针等针法的巧妙运用,创作了这幅旷世神绣。绣像上人物的头发与胡须松软自然,人物面部表情丰富,立体感强,肤质逼真。作品颜色自然、丰富,表情传神,令人震撼。

  沈寿将中国刺绣艺术开创到一个新时代,并在南通得以发扬和传承。从1914年沈寿来通创办女工传习所并担任所长至1939年,共开班培养学员十五期,一时南通绣品日见繁荣,人才辈出。来自上海、安徽、浙江、湖南、广东等地的学员,毕业后大都回原籍从艺,传播刺绣技艺。而苏州、无锡、常熟、丹阳等地学员,则分别在当地创办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传播仿真绣。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张謇先生还亲自筹划成立了“南通绣织局”,沈寿任局长,在上海、美国纽约、意大利都灵、法国等地设立分部和推销点,销售、传播南通刺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新一代设计师,继承沈寿“以新意运旧法”的艺术思想,通过创新,采用流传民间的“点彩”“纳锦”的技术,将刺绣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研制成功“彩锦绣”,被专家誉为“传统与现代的成功结合”。1982年南通彩锦绣《哪咤闹海》获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最高奖项金杯奖。

  南通作为仿真绣的发源地,保护和传承的任务很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改革,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解体,刺绣艺人分流,目前原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大部分专业人员以个人或组成小组的形式在从事着艺术创作和生产,少数研究人员仍在从事仿真绣的传承、保护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曾指出:“将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作为城市形象的基础,文化遗产就不再被看作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财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我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仿真绣刺绣技艺就是极具地方特色,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城市文化遗产。

  城市,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除了要保护有形的文化遗产外,更要继承发扬那些优秀的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如民间艺术、民俗风物、手工技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音乐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现代化城市的记忆,也是城市参与未来竞争的资本。我们的城市记忆,不仅仅需要建筑和故人,更值得我们记取的是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精神记忆、文化记忆和行为记忆。南通仿真绣绣品高雅、细腻、精美、富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信息和文化信息,她是我市的一大文化特色,反映了近代南通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近代南通妇女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写照。

  南通仿真绣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凸现了我市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

  南通仿真绣源起于苏绣,是苏绣的创新和发展,苏绣是苏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明代就在苏州广为流传,传统而又精美的苏绣,通过沈寿大胆的艺术创新和对中外艺术的理解、结合和交融,研创出了举世闻名的仿真绣,使中国的刺绣走向了世界,得到世界的赞美。就像有人说的:“中国传统刺绣在当时要走向世界,非得绣出西洋画的仿真效果不可,否则在国际上就寸步难行,以至现今的中国刺绣也不可能在国际上占领市场。”是沈寿用她聪慧的心把情感融进针线,把审美融进针线,把创造融进针线,把绣品变为了艺术品。仿真绣作品是绣更是画,比画的色彩还要丰富,“笔墨”还要精细,意境还要深远,神态还要逼真。

    中国古代没有油画和摄影的艺术形式,采用古老的刺绣技艺创造出酷似肖像的艺术绣仿真绣是划时代的。对于当时沈寿等刺绣艺术家来说,仿真绣的确是高难度、高要求的艺术作品,其色彩层次的丰富微妙、讲究科学立体表现、造型形象毕肖、针法色线复杂繁多,又要有对西洋画的色彩学和光学等许多方面的理解和智慧、高超的创新技艺等“综合素质”,才能展现其艺术性,赢得国际市场的接受和青睐。所以我们说南通仿真绣是散落在近代南通角落的精神记忆、文化记忆和行为记忆,有着丰富的历史,精美绝伦的工艺和丰厚深邃的文化内涵。

  南通仿真绣是独特亮丽的城市文化遗产,将为南通城市文化建设发挥作用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特色的基础在于文化。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要树立城市的品牌,就必须有与别的城市不一样、有差异性的城市文化。独特的、传统的、富有创造性的地域文化个性特征,是城市发展中具有独特文化载体和特定的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其独特的魅力,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竞争力。我们说经济是城市的肌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特有的城市文化是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缺少文化的城市即使再繁华同样显得平淡苍白。对仿真绣的保护要在恢复、挖掘、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其艺术价值来体现文化内涵,通过创新开发与文化融合,体现充满活力的与时俱进的文化,逐步形成城市文化产业。南通仿真绣技艺是在城市发展中具有个性化的文化载体,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手工绣品仿真绣已经成为南通与外界沟通的窗口、桥梁和平台。2009年11月,南通仿真绣《奥巴马总统合家欢》还作为国礼由国家主席胡锦涛亲手赠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要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全面、有效地保护好遗产,确保其真实性和完整性,要积极探索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努力形成政府加强领导、支持,社会积极响应、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南通仿真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们不仅要原汁原味将其技艺传承好、保护好,更要将其做强、做大、做成精品,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做到多方面的相结合:

  (一)将仿真绣的传承、保护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研究工作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会极大地推动保护工作的进步。对仿真绣技艺的传承、保护,我们首先要对其进行研究,仿真绣是在苏绣的基础上结合油画的色彩等创新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对传统苏绣进行研究,要对日本的美术绣进行研究,要对仿真绣的色彩、用料、针法、意境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承、保护科学规划,使仿真绣的传承、保护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二)社会多方面相结合,不断提升仿真绣技艺保护的质量和水平

    南通博物苑作为仿真绣保护、传承的项目保护单位,在具体的传承、保护实际工作中,更需要得到社会多方面人士的支持和帮助。南通博物苑是这一项目的保护单位,但并不设立操作技艺工场或作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主要是靠传承人间的口传身授,所以刺绣技艺还是需要依靠新老艺人的沿袭。同时,仿真绣还是艺术品,更需要艺术家参与的研究和设计,这就需要大专院校美术专业艺术人才的帮助和配合。更为重要的是仿真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加大与国内其它刺绣流派的专家、学者和相关刺绣研究所的交流和合作,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以宣传、促进南通仿真绣的全国性合作,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仿真绣作品内容要与人们的生活需要相结合

    随着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手工工艺术品正在受到现代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手工工艺品显现了它精深的文化气息。仿真绣这种纯手工的艺术品切忌世俗化、商品化,作品要得到社会的认可,首先必须在质量得到保证,做到件件是精品,达到艺术品的效果,人们相信她认识到她的珍贵,将她作为高档艺术品进行收藏,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良性互动,使南通仿真绣名扬海内。另一方面在作品题材、内容方面进行创新,使作品更接近生活。作品的设计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在提升其科技含量的同时,充分体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刺绣文化,将其开发成精美的工艺品。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仅是博物馆的陈列品,而是成为展现中国吉祥文化核心主题的,符合人审美需求的、可以凭借其自身价值体系出击市场、走向市场的商品,让更多的人认识、喜爱和享用。

  加大保护力度,使仿真绣传承、保护得到保证

    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仿真绣的传承载体也是靠人。人的“针生神韵”,而领导真锈的复兴还是要靠人,靠传人的“神韵在针”。也就是“针”上的功夫。但是这种手工刺绣作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针上的功夫绝非一日之功,而且一件绣品不仅绣制周期长,且收益又很难及时回馈,加之仿真绣技艺的学艺时间长,对学员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有刺绣技艺,还要有美术基础,青年人多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原从事仿真绣的大师们多年事渐高,此项技艺已处在后继乏人、精品难得的状态。

    这就要求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以推动其传承与保护。南通“仿真绣”的传承保护正在市政府的关心、扶持下,确定了保护责任单位,并与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共同参与保护和研究工作,在政府加大对其传承保护的经费投入的基础上,知难而上,迎难而进,通过组织传承人以师带徒,进而组建作坊式研制单位,从仿真绣作品复制入手,进入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新品、精品研制,以其可供鉴赏,知悉其精深文化价值,逐步向了解南通仿真绣、喜爱南通仿真绣,让南通仿真绣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实现南通仿真绣技艺复兴,最终实现在传承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传承保护的终极目标。

关于我们 | 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 全责说明 | 友情链接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主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承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工农南路民博园西区非遗工坊11号楼 电话:0513-51012166

Copyright2013-2015 www.ntfeiyi.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 0500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