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理论研究

倒出美好向往 倒出吉祥如意——浅谈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倒花篮》的开发前景

发布日期: 2014-12-31 访问次数: 字号: [ ]

     

  在源远流长的民间舞蹈艺术中,有一支流传了数百年、伴和着民间美丽传说植根于如皋大地的奇葩,这就是两次进京演出、轰动京城的如皋民间舞蹈——倒花篮。人们之所以钟爱《倒花篮》,不但是舞蹈本身有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姿,更主要的是舞蹈有着良好的寓意和显著的地方特色。

  《倒花篮》根植于如皋农村的民俗传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浓郁的地域特色

  《倒花篮》原是如皋西南乡庙会行会时的演出节目。相传旧时如皋西南乡有 “关帝会”等庙会演出。关帝会是在农历五月十三行会。农历五月是庄稼要水之际,又是旱情来临之时。如皋西南乡土地贫瘠,大都是高沙土、龟背田,特别易旱。清同治年间,如皋西南乡遭受了一场罕见的二百多日无雨水的大旱,当地财主立即吩咐手下四面出动,八方打听能歌善舞的女子。

  一日中午,骄阳似火,烤得大地直冒青烟,灾民们匍匐在田埂上,朝着龟裂的田野抽泣。忽然,从村外传来阵阵悲歌,灾民们循声望去,透过风沙,只见一老一少迎面走来,老者面容憔悴,手拨琴弦;少女衣衫褴褛,手持盛满鲜花的花篮,步履艰难,边走边唱。灾民们听到这凄惨歌声不由放声痛哭,一时歌声、哭声萦绕在天地之间。

  那知,歌声随风飘落到财主耳中,财主立即聚集手下,打马扬鞭,顺着歌声寻找而来,要他们去为财主演唱,但无论怎么威逼,他们就是不从;老者关照女儿要“人在花篮在,要为穷人唱心声”,说罢饮恨而死。财主强行让少女进庄,少女拒不答应,财主一声吆喝,打手们将花篮踩得粉碎,拉住少女就走。少女猛一挣扎,朝着界碑一头撞去,当场头破血流,死于碑下。倾刻天气突变,雷鸣电闪,乌云翻滚,大雨倾盆,财主只得打马逃走。

  少顷,雨过天晴,彩虹飞架,从天上传来了优美的乐曲声。灾民们朝天一望,只见少女从彩虹上走来,倒提花篮边歌边舞,篮中鲜花随风飘落,化成了座座粮囤。后来,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少女,每逢青苗会和关帝会,姑娘们就手持花篮边歌边舞,以象征把幸福洒满人间。

  《倒花篮》是如皋民间传统艺术的结晶,经历了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过去每当庙会行会时,先有双棒锣开道(一次打十下),后跟扛旗、执伞和唢呐队,接着是各种民间舞蹈队伍,诸如高跷、荡湖船、莲湘、蚌舞等民间舞蹈形式,其中有挑花担和泼花篮两个项目,几乎是必不可少的表演,再后为乐队,演奏《小开门》、《上寿》、《万年欢》、《三六》、《将军令》等曲牌。民国二年四月,如皋《皋鸣报》有一篇报道庙会的文章说:“……女孩扮作麻姑,置成泼花篮之戏。”民国七年七月八日,《通海新报》又有一篇题为《赛会中的五光十色》,写道:“……再次为女担。亦颇动容,后为散花之女,其形式与肩挑相仿佛。”文中所谓“女担”,指的是女子挑着花担,其实是挑花篮的表演;而所谓“泼花篮”式“散花仙女”,即韶龄女童被青壮汉子扛在肩上,边行进边向观众抛洒鲜花,象征播散吉祥如意,这就形成了倒执花篮的原始形态。

  据老艺人介绍,在关帝会行会时表演的《倒花篮》,起初是由八个男青年肩扛八个手持花篮的女孩,边走边舞。后来发展成姑娘们手持花篮,随着《倒花篮》乐曲边走边舞(没有固定人数)。后来的《倒花篮》发展为十二个姑娘,以后又增为十六人,为手执盛满鲜花的花篮,两个女童执彩球、绸扇,载歌载舞。风格柔美、轻盈而文雅。花篮在这个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整个舞步以“踮步”为主,要求“收腹敛臀气上扬,抽身拔腰线拉长”给人以高而轻的感觉。双臂动作以柔为主,柔中带刚。走动时身体自然摆动,出现“小三道弯”形象。

  《倒花篮》经过长期的民间传承和专业的加工整理,已经成为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定型作品,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

  《倒花篮》的发展经历了自然传承和艺术加工两个发展阶段。从《倒花篮》的雏形产生到相对成形的表演,经历了大约几百年的过程。这里面主要是民间艺人根据庙会演出表演的需要对《倒花篮》进行改进,重在好看和吸引观众,但已经具备了舞蹈的基本要素和一定难度的技巧,并且显现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有着相对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放以后,如皋的群文工作者对《倒花篮》进行了多次加工整理,使《倒花篮》具备了舞台演出的舞蹈艺术效果。目前的《倒花篮》以如皋当地流传同名的民间音乐为主旋律,以如皋民间花篮舞的“踮步”为基本步伐;以民间舞的“探海”、“卧鱼”、“晃手”、“掖步”、“踏步蹲”等为基本动作,其动作又以“三道弯”为主要特点;以民间广为熟悉的形象“巨龙腾飞”、“孔雀开屏”、“龙舟竞发”、“福满人间”为造型。又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吉祥如意”、“天女散花”美好愿望,分别设计了两个手拿彩球和扇子的“吉祥如意”女童,穿梭在十二个双手倒执花篮的姑娘中间,载歌载舞,整个舞蹈热烈欢快,气势宏大,有着强烈的剧场效果。

  《倒花篮》的演员造型采用了我国汉民族青年女性的传统打扮,梳一条齐腰长的大辫子,头戴绢花,手持方手帕,小立领大襟盘纽彩衣,中式彩裤,黑色绣花围腰,绣花布鞋,鞋面上装饰着绒线彩球,看上去盈盈清秀,楚楚动人。

  《倒花篮》的服装道具采用了我国民间传统惯用的大红大绿的喜庆色彩;衣裤、鞋面是翠绿色;头花、鞋上的绒球,手绢、绸扇面都是红色;花篮是以绿色称着红色、粉红为主的绢花装饰,创造出一种富贵、喜庆、热烈的气氛。

  《倒花篮》道具是以纱绢制作,既是道具又是灯彩,是如皋地方独有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品。为了更有利于舞蹈的表演,似将一个花篮竖着从中间一分为二,正面看是四边菱形的半个花篮,背面是一个平面。花篮上固定了三道环增加了长度,上面系满五颜六色的绢花,花篮中间用竹片固定一个把手便于手执,这样就尽可能地增加花篮舞的表现力。

  《倒花篮》的音乐、舞蹈优美、流畅、通俗、易学,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有着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倒花篮》音乐曲谱中的伴奏乐器以民乐为主,如:二胡、笛子、扬琴等。音乐曲调纤细、委婉、朴实、流畅,整个旋律起伏不大,一个曲调贯穿始终,运用重复、变化、重复、反行模仿等手法,结束时运用离调手法,新颖别致,既统一又有变化。与其它民歌相比显得清新,整个舞曲虽然只有短短十四小节,但循环反复延长也不显得单调,它与舞蹈的整个风格极为和谐,细吹细打,给人喜气洋洋的美感。

  《倒花篮》于1960年4月被选拔参加全国职工文艺汇演,首次在北京演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将其摄进舞台艺术的记录片《万紫千红总是春》向全国展放。其中精彩的场面被上海舞剧《小刀会》选用。《倒花篮》当时被誉为中国汉民族舞的代表。19866月《倒花篮》作为南通民间歌舞团代表节目之一再次进京参加汇报演出,再次引起轰动。1983年《倒花篮》被收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

  自《倒花篮》首次进京演出至今,四十多年来不断地被排练演出,一些单位、学校、老年文艺团体以至专业文艺团体都把《倒花篮》当作自己的传统节目,每逢重要演出活动都要上演,可称得上是百演不衰,百看不厌。如皋市木偶团多次排练《倒花篮》参加如皋“一会两节”、“如皋长寿艺术节”等大型演出活动,从一定意义上为如皋的经济开发和精神传播发挥了作用,从而提高了如皋文化的知名度,提升了如皋历史文化名城的对外形象。

  《倒花篮》作为民间舞蹈的艺术结晶,已经成为地方文化的精华和城市的对外形象,有着较高的开发价值

  《倒花篮》五彩缤纷的鲜花从天而降,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如皋城乡把倒花篮的形象雕刻在红木家具上,展现在公共场所的壁画上,扎成灯彩挂在屋外,塑成雕像立在街头,是如皋地方文化的亮丽风景和如皋城市精神的一部分。

  目前,如皋市对外大型活动的文艺演出,《倒花篮》是必演的传统保留节目,在各级舞蹈类的表演和比赛中,《倒花篮》也是参演和获奖次数最多的节目之一。可以说,《倒花篮》已经成为如皋对外交流的一张文化牌,人们既能在翩翩起舞的民间舞蹈中得到美的享受,也能从悠扬动听的音乐中感受民族艺术的地方特色,同时也能从寓意鲜明的舞蹈主题中感悟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意义。

  人们要了解一个城市,或许只知道这个城市的一件代表作品,比如一本书,一首歌,一部电影。一个孔雀舞让我们知道了傣族,一部《边城》让多少代人都向往着凤凰古城。作者以为,《倒花篮》作为一个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如果能够演遍各大城市的舞台,那么,如皋的形象就会响誉全国,如皋也可以走遍大江南北、走向世界。

  《倒花篮》目前仅仅停留在一般性保护的层面上,还没有真正得到开发利用,需要加大开发力度、创新利用途径

  《倒花篮》是如皋民间舞蹈的优秀传统节目,八十年代进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倒花篮》虽然从保护的层次上属于省级项目,但由于多年来民间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保护工作基本停留在能够排演上台、可以对外演出的层面上,演员青黄不接,节目缺乏创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舞蹈艺术的自身的生命力。

  笔者以为,要想打好《倒花篮》这张文化牌,让《倒花篮》这个民间舞蹈重放异彩,必须全方位保护这个能够代表如皋形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做好相应的开发利用工作,让《倒花篮》之花开遍如皋城乡,芳香全省全国。

  第一,要建立与保护和开发利用相适应的《倒花篮》专业保护组织,制定全面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要真正落实省级非遗项目必要的保护组织、保护渠道、保护措施、保护经费,并在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做到传承与保护有机结合,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

  第二,要把《倒花篮》作为学校艺术教育重要内容排进教材和课时。保护和传承《倒花篮》这样的民间艺术瑰宝,要从娃娃抓起,要让学生从小就能学习和欣赏《倒花篮》独特的舞蹈语言和优美的民间音乐,特别是《倒花篮》本身所蕴含的美好寓意。

  第三,文化部门要建立专业的《倒花篮》辅导队伍,常年不断对基层进行《倒花篮》舞蹈培训辅导,要挂牌成立《倒花篮》传承和保护的基地,培养和积累一批《倒花篮》的传人和舞蹈骨干;专业文艺团体要将《倒花篮》作为传统保留节目,常演常新;市里组织的各类才艺大赛、舞蹈比赛,要将《倒花篮》的基本舞蹈动作作为必须表演的内容;各民间文艺团体、老年文艺团队也要把排演《倒花篮》作为一项任务,尽可能把《倒花篮》舞蹈演遍城乡每个角落。

第四,要对《倒花篮》进一步加工包装,在保留民间舞蹈精髓的基础上,邀请专业文艺团体共同对《倒花篮》舞美、音乐进行进一步加工整理和推陈出新,排演适合大型舞台演出的新版《倒花篮》,要力争让《倒花篮》走进大城市的舞台,让带着泥土芬芳的民间舞蹈为大都市送去美的震撼!

关于我们 | 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 全责说明 | 友情链接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主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承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工农南路民博园西区非遗工坊11号楼 电话:0513-51012166

Copyright2013-2015 www.ntfeiyi.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 0500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