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在一代代南通人的相因传承之下,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保持传统,无论是面料上、纹样上、工艺上还是应用上都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型到多元型的转变,俨然成为一朵在通城上空多维绽放的蓝白之花。
蓝印技艺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类利用天然染料染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直接用红色氧化铁矿物颜料涂墙,这是印染技艺最早的记录。我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远古先人利用植物汁液染色,到了周代,出现了专门的染匠从事丝帛染色。春秋时期,染色工艺已趋成熟,染匠改进蓝色染料配置方法,发明蓝靛染料,并将其发展成为蓝染的工艺技法,可以说是南通蓝印技艺的前身。随后,蓝印技艺在民间流传至今。明代中后期,南通蓝印技艺,由江南移民带入南通,并随着棉纺织业在南通的繁荣发展,将这门古老技艺推广应用开来。经过南通先民们代代传承,这门古老技艺得以在通城沿袭至今,南通也就无愧于“明清以来唯一不间断传承民间蓝印花布传承基地”之美誉。
南通蓝印花布或为蓝底白花,或为白底兰花,有“蓝白之美”的特色,且全凭手纺、手织、手染而成,数百年来始终保持印染工艺,从挑选坯布、脱脂、裱纸 、画样、替版 、镂刻花版 、上桐油 、刮浆、染色 ,一直到刮灰 、清洗、晾晒 ,其工艺达十道之多。
这门古老技艺由南通先民从江南带来,属移民文化之一。它之所以能够在南通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除了这一技艺自身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之外,也与南通地域特征有着密切关系。首先,南通的地理位置优越,“江淮之委,东海之滨”,气候条件宜人,潮盐性土壤更适宜棉花的大量种植,使之推动棉纺织业的繁荣,进而促进蓝印花布的发展。其次,蓝草的大量种植,为印染蓝印花布提供染料来源,推动染坊的增多。再次,南通虽地处经济文化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但因江海阻隔,交通相对闭塞,使得传统工艺受外界机械文明的影响冲击相对较小,使其传统印染技艺得以长期保存。同时,南通作为港口城市,外贸出口业发展较早,刺激了蓝印花布批量生产,从而带动整个地区蓝印花布产业化的进程。
技艺的传承,在政策,在设施,在科技,更在于人才队伍的培养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的传承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两年的事情,是上至国家、下至个人的事情,是世世代代不断坚持的事情。要做好这门古老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借助有效的载体是必不可少的。
1.政策、法律、机制扶持。好的政策环境是一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得以有效进行,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得以有效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此。比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对其传承人及传习人才的奖励机制、行之有效的长期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等等,都是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以及其他项目传承保护的重要载体。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唯有建立起严肃有序的政策、法律体制和工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做好非遗保护传承的工作,反过来,这也是非遗项目得以传承下去的必备环境保证。
2.设施配套并完善。要做好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除了政策、法律的支持外,设施的配套服务也非常重要。这种设施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设施比如印染作坊的建设、专题博物馆或展览室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人、传习人的培养教育设施建设等。被评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成功的标志。软件设施中,可通过教育、培训等措施增强和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意识。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将蓝印技艺推广传播到更为宽广的范围,从意识上树立起保护传承的责任感。
3.科技创新与应用。传统技艺要时刻拥抱现代科技,运用互联网建立非遗保护的体系,通过影像等现代科技形式建立行之有效的宣传、营销网络,保持蓝印花布传统技艺,复原珍贵蓝印花布纹样的原貌,接轨当代蓝印花布消费者的艺术审美情趣,催生和丰富南通蓝印花布新的品种和应用样式,通过相关技术的支持使蓝印工艺不断得到改善。
4.技艺型传承人才培养。中国的未来靠人才,中国的传统文化靠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需要专业人才的加入。让传统手工技艺进入当代知识系统,与群众培训班、与职业教育、与高校共同合作是科学有效的传承方式。作为一门传统的文化艺术,应具有坚持面向群众的意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要充分履行自身职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从事民族民间艺术的群体,大部分人文化水平相对不高,艺术水平虽有特点,但系统性、理论性相对偏低,因此应定期组织艺术培训,让他们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并做好群众传统技术辅导;将传统工艺带进大学课堂,双向学习,提高艺人的专业理论知识、艺术修养等方面的水平,同时在高校里培养有系统专业工艺理论水平的传习人才,再让这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传习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地到民间工艺作坊,甚至落户于民间工艺作坊自主创业,在民间艺人中间动手实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使民间传统工艺代代传承。
蓝印技艺 民族之根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生活、生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直接和生活、生产相关联的民间艺术活动,孕育并创造了民族文化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依托,而许多种民间艺术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构成部分。
中国是民间技艺最为丰富的国家,蓝印工艺作为一项古老的技艺,它的印染技艺,正是通过民间劳动人民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是世世代代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它在传递文化信息、展示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净化民族灵魂上具有重要的载体作用。可以说,民间传统技艺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
南通蓝印花布作为这项古老技艺的载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无论从颜色、纹样、面料还是实用功能上,均体现出其优美的艺术审美特征、巧妙的实用装饰功能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无愧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民族文化文明的象征。
1.蓝印花布适应了回归思潮的需要
今天,当人们对现代机械文明带来的工艺产品的单调和冷漠加以反思的时候,发现就在那些被现代人所遗忘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中,却蕴藏着当代工艺制品所缺乏的人类温馨的情感和动人心弦的形式。于是,又掀起了一股传统民间艺术回归的热潮。蓝印花布以其丰富的图案题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重新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蓝印花布的图案题材广泛多样,既有具象的自然形态,也有抽象的几何纹样;既有传统的题材,也可包容时尚的物式。
传统的素材中民间艺人常常运用象征、谐音、借比等手法,将各种图案形象加以巧妙排列组合,来表现多样的吉祥寓意内容。如常见的有“松鹤延年”、“鲤鱼跳龙门”等。这些图案大多运用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形象,删繁就简,精于构思,组合成独立的纹样,给人们象征性的联想,达到隐喻吉庆的目的。另外运用“谐音”、相似手法来比喻,如以喜鹊登梅组成的图案,称“喜气盈门”等。还有的借用民间流传的口头传说,经过提炼、概括、变化,使其成为可视的具体形象,用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如“刘海戏金蟾”、“八仙过海”等。
由此,传统蓝印花布在纹样组合上表现出来的朴素清新的艺术美,与其题材内容所反映的劳动人民纯洁健康的心灵美紧密结合,达到了和谐统一。精神与艺术上的沟通跨越了时空,在思想情感上唤起了人们的共鸣,这是它历经数百年而不绝于世的生命力之所在。
同时蓝印花布的艺术魅力还体现在蓝白相间、清纯而富于变幻的纹样上。艺人运用点、线、面的连接和疏密点画,在对比与统一中重复变化花纹,有聚有散,有收有放,圆中有方,大中见小,相互交织成极为丰富的民间图案,表现出刚健淳朴、清新明快的民俗风情。
正是由于蓝印花布形成了这种稚拙古朴、单纯强烈的民族艺术风格,在民俗自然风盛行的今天,蓝印花布的情调迅速融入其中。蓝印花布的时装、蓝印花布的小包、头饰则随处可见。此外,近年来悄悄兴起的布艺装潢,又把蓝印花布推向一个新的生活领域。伴着回归自然潮的继续演绎,可以预想蓝印花布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2.蓝印花布符合生态环保的生活理念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服装纺织品的需求,已不尽限于对物式时尚、色彩艳丽的追逐,而对健康卫生、无公害污染和物式花样的高雅、清新更添一份关注。而蓝印花布顺应了这一要求,无论从加工原料,制作过程,还是视觉审美,都符合现代人们的心理选择。
蓝印花布采用天然织物为原料,盛产在棉、麻、丝等天然植物发达地区。正因为天然织物有着良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穿着舒适,成为理想的服饰面料。目前,市场上的蓝印花布多以棉布为主,辅以麻织品、丝织品。特别是棉布,自然质朴,有亲和力,且价格便宜,适用面广,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另外,伴随着健康意识的深化,蓝印花布为研发新品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因它具备其它织物所不具有的特殊药用保健功效,其染料兼含从名为板蓝根的中草药的提取物,不仅避免了环境污染,而且染出的面料在与皮肤的接触过程中,被皮肤吸收,能够起到预防和治疗皮肤病的作用。此外,它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消除疲劳等,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堪称环保服饰面料的典范。
从颜色角度考察,蓝色亦是当今最受欢迎的环保色之一。蓝的深沉、洁静、凉爽、神秘的色属性,在平衡人的心理反应时能发挥良好的作用。蓝印花布又恰恰把蓝与白结合成和谐完美的整体,无论是蓝底白花,还是白底蓝花,都显得朴素幽静,蓝白鲜明,特别可亲。
南通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是构成这门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重要灵魂。南通蓝印技艺向全国的宣传和传播是渲染南通的传统文化,向全世界的宣传和传播是渲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开发、保护与发展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的开发工作、传承保护工作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近年来,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传承、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现状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保留传统的手工雕版刮浆漏印工艺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和人们生活的需求,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使蓝印花布这项旧有的工艺形式呈现出新的面貌。工艺的改进和创新,拓宽了蓝印花布的新天地,如双面印花和深浅蓝复色印花工艺。过去的蓝印花布主要用以制作床上用品和室内用品,但是原有的品种和样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室内装饰的多样要求,至于深浅蓝复色印花的新型工艺,又是对数百年传统蓝印花布印染工艺的革新和发展,给现代蓝印花布增添了新的品种,亦能满足现代妇女对于服装用料的多样爱好。除此以外还出现了红底白花或白底红花,以及绿底白花或白底绿花的印花布,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蓝印花布 “蓝白之美” 色调一统的局限。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作为蓝印技艺保护传承的一个硬件设施,在收藏、展示、研究传承、产品开发上成绩斐然。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人在保持传统优势基础上,积极研发新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积极将产品向国内外推广、传播和交流,为抢救濒临失传的中国古老技艺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这项传统技艺还被邀请到大学讲堂,与高校合作,这是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项目开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既将南通蓝印技艺提升到民俗文化的理论高度、提升传承人及传习者的理论修养,又能在高校中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南通蓝印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当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今后要做更加深入的工作是努力培养兼具操作性、技艺型的专业人才,给南通传统技艺注入新鲜的血液,以保持这一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2.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立足本国,走向世界
由于蓝印花布非常深厚的艺术底蕴,在现代机印花布异常发达的今天,不仅深受本国人民的喜爱,而且也受到国际友人的欢迎。保护、传承、发展好南通这门古老印染技艺,让这门古老技艺走出国门,是我们今后发展的重点工作,为此,笔者认为蓝印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做好以下几点:
(1)系统地搜集和整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相关技术资料,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民族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同时,项目所涉及的各个载体,包括项目传承人、传习者、手工制作工人、项目传承基地等相关工作人员,也要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加强自身理论修养。
(2)要从纵向(历史角度)和横向(文化社会影响力角度)大力宣传蓝印技艺,提高社会对这项传统技艺的认知力和欣赏水平。尤其是面向年轻一代,强调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民族工艺提供舆论基础。
(3)尽可能地保持和维护为这一古老民族工艺提供理论基础的传统工艺,沿袭其原生态特色,因为这是其本质和魅力所在,原汁原味的传统手工艺才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最奇缺和最可宝贵的。
(4)在保留原生态特色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能力,以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这就要求在生产原料上,要配合传统工艺,提供大量原材料——棉花、蓼蓝等;在生产工具上,要在保留原有的纯手工工艺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所有这些,必定要提高生产成本,使产品价格提升,但现代人的消费理念已经有所变化,价格已经不是主要障碍,人们注重的是其历史感和手工工艺的精湛,所以,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产品将会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5)把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同当代审美相结合,使其更能符合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发展,所以要深度分析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既满足其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又要迎合其时尚审美的心理,更要体现出健康的理念。
(6)提高产品的定位,以生产富装饰性的工艺品、做工精良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为主,在强调产品实用性的基础上,更强调其审美艺术性。
总之,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这朵绽放在通城上空的绚烂的蓝白之花,在时代的洪流当中,经历各种考验,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必定会发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工农南路民博园西区非遗工坊11号楼 电话:0513-51012166
Copyright2013-2015 www.ntfeiyi.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 0500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