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四渔民号子的生成与特征
《吕四渔民号子》分布不算很广,主要流传于南黄海一线的启东吕四、海门北部以及如东、大丰一带的渔村港口。因其挖掘于吕四,故名。
吕四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地块。《海内十城记》称:两千年前,这里还“遥遥浮现于烟波之上,视若飘渺仙境”,清·张宗绪《慕仙楼志》载有“八洞神仙吕洞宾,曾四次遨游吕四”的传说,吕四也就因此得名。早年,这里水草茂密,糜鹿成群,丹顶鹤等海鸟于此翔集栖息,又有一名“鹤城”。明清时期这里制盐业、捕捞业兴盛,遂成全国四大渔场之一,《吕四渔民号子》也就随之盛传。
《吕四渔民号子》类属汉民族原生态渔歌之列,分类为“四篇十三号”。四篇包括出海篇、打渔篇、接潮篇、归港篇。“出海篇”由打草号子、拢绳号子、扯篷号子、点水号子、起锚号子、盘车号子等组成;“打渔篇”由网绷号子、拉网号子、收渔号子等组成;“接潮篇”由接潮号子、挑鲜号子等组成;“归港篇”由称鲜号子、补网号子等组成,是渔民生产、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很强的实用特征。这些号子都以吕四一带的民歌唱腔为元素,其演变多因海洋渔业劳作的不同场景、不同组合、不同感受的触景生情、即兴填词,抒发渔民对生产、生活的欢乐娱悦心情。用吕四渔民自己的话说,就是“祖上传下来的,劳动的时候就唱,唱了就来劲,劳动作业就一致。”这就因此很难查找它的确切流传时间和出处。
《吕四渔民号子》使用的“四甲方言”,也称“通东话”,属吴语方言的延伸,其音乐语汇多受吴语方言与江淮方言相互交错过渡的影响,与启东南部沙地人的劳动号子存有明显的区别。《吕四渔民号子》的调性以羽调式居多,结束句的主音多落于羽音。但是,同是羽调式号子,却又有千变万化,有以“商”为骨干音,有以徵为骨干音,还不乏商调式、徵调式号子。其旋律发展,纯四度加小三度模进运用居多,较多地体现了北方厚实、稳健的风格,既蕴涵了山东方言中的吆喝语腔,又透露出偏西地区黄土高原的粗犷、豪放。演唱方式上,多以男女高音原生态唱法为主,有领唱、齐唱、对唱、独唱等多种形式。以“点水号子”为例,是渔捞长立于渔船右弦,用竹篙测量水深并报给船老大悉知水深的数据,唱腔高亢、余音跌宕,堪称渔号之经典;再如“接潮号子”,是渔船进港时船上的渔民与接潮亲人的对唱。既象山歌,又异于山歌,是山歌的音乐素材与号子音乐节奏的完美结合,在男女对唱中,唱出了亲人之间、情侣之间等待的焦虑、团聚的喜悦相互交织的复杂而又深情的心声。
吕四渔民号子的价值与传承
经过上千年的锤炼与变迁,《吕四渔民号子》独特的原生态艺术风格、丰富厚重的民俗文化底蕴,已经融合而成一方乡土民风的百科全书,极具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
首先,它是一种语言文化,对于研究当地流传的“四甲话”(也称通东语),研究吴地方言与江淮方言交错过渡情况,具有较高的价值;其次,它作为一种音乐文化方式,蕴含着比语言文化更为古老、更为原始的文化成份,对于研究江北一带的人文演变和发展,研究地域朔源等都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宝贵资料;其三,它独具的音乐特性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研究对象和音乐创作素材。从艺术创作、艺术研究的角度看,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其四,把具有吕四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同吕四特色旅游项目紧密结合,可以不断挖掘其潜在的经济价值。
《吕四渔民号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传统音乐类项目,经过吕四人的口口相传,已经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在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海洋捕捞作业已经从人工舟揖、网具操作为主,逐渐被机械化、自动化所替代,《吕四渔民号子》自身原有存在载体已经被后来者居上取代:打草、拢绳早已成为历史,标竿、水砣也寻无踪影;起网不再盘车,出航无需点水;重体力的船头劳作没有了,与劳动生活结伴而生、紧相延生的劳动号子已经失去了与之匹配的传承载体。渔民号子正在远离新一代年轻渔民,传承千年的“四篇十三号”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而《吕四渔民号子》却仍然比较完整地获得了传承和保护。
这是因为,吕四人的聪慧不但展现在他们的祖辈创造了、生成了《吕四渔民号子》,也展现在他们祖辈的后生们在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浪潮到来之时,没有丢掉他们的祖先传留下来的这样一朵绽放在黄海浪尖上的瑰丽奇葩,在张开双臂迎接现代科技带来的盛世吕四的同时,接过了曾在当地广为流传的这种“非表演性、自我编创、自我娱乐的《吕四渔民号子》”,出现了当今时代的《吕四渔民号子》杰出的代表性传承人夏阿林。他是吕四夏氏渔民的第四代传人,经历了其曾祖夏洪(已故)、祖父夏少达(已故)、父辈夏文斌、夏文富、夏文贵、夏文德、夏文余、夏文忠的世代家传,如今夏阿林的儿子又接过了吕四夏阿林、夏文富、夏文斌、夏晓春等“夏氏六兄弟”的《吕四渔民号子》演唱组合。《吕四渔民号子》从“非表演性”的行将失落,成功地过渡到了“业余性表演组合”而得到了有效传承。就中,作为“有心人”的启东市文化人也为此立下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卓越贡献。
吕四渔民号子的开发与利用
启东市的《吕四渔民号子》作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传统音乐项目的开发利用,是为时最早的项目之一。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吕四渔民号子就在江苏乃至华东境内小有名气。江苏、上海等各地音协就派出专家学者先后10多次来到吕四采风,搜集整理各类渔歌、号子100余首;1980年南通市文化局汇编出版的《南通地区民歌选》中收录了吕四渔歌、号子53首;1983年,上海音乐学院民间音乐抢救小组来吕四采风,搜集吕四渔民渔歌、号子76首,完成了《吕四渔民号子》多种版本的固态传承的保护文本。
近年间,经过启东市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吕四渔民号子》作为一个民俗文化精品的动态、活化传承保护和开发与利用,相继参加了国家、省、市组织的许多演出活动,收获了普遍的赞誉。2004年,在全国第二届原生态民歌大赛中,“夏氏六兄弟”的演唱获“中国民歌歌王奖”,同年12月参加《江苏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获一等奖;同年12月28日,“夏氏六兄弟”带着《吕四渔民号子》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温暖2004”特别节目演出,并接受专访;接着,又参加了《江苏省文物节》的“江苏绝技展”;2006《吕四渔民号子》参加江苏省第七届“五星工程奖”决赛,获音乐类金奖;同年又在中央电视台CCTV’2006全国魅力城市展示中,代表南通形象向全国人民展示;同年11月央视四套专程组成摄制组来启东拍摄《吕四渔民号子》,同年进入央视《民歌盛典》,充分展示出它的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和震憾力。
在《吕四渔民号子》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启东市文化人始终抓住了三个结合:一是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工作相结合。在对《吕四渔民号子》实施挖掘整理过程中,不仅按照不离“原生态”原则对其进行搜集整理,而且还以其原生态文化为素材,加以创新发展,使其符合今人艺术鉴赏的审美兴味,赢得群众文艺公共文化服务舞台演出的叫好叫座;同时在参演参赛中发现和培养了更多更年轻的新一代传人和观众,使其在年轻一代的代代相因中获得了永续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二是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开发旅游文化活动相结合。让《吕四渔民号子》的原生态演唱走进了海滨浴场、登上了沙滩游艇,让八方游客品味到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大餐,增加了旅游文化项目及其经济收益。日前正着手复制海洋作业的劳作场景,为游客提供自我参与的旅游娱乐项目,并伴以《吕四渔民号子》的伴奏音乐,提升旅游的雅兴;三是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吕四风情家庭文化相结合,启迪引领20多个渔家特色文化户,这些特色文化户保留吕四特色民居款式、家居陈设,从渔民着装到展示捕捞器具,让新一代吕四人和来吕四的游客找到“吕四的昨天”,展示与传播传统吕四民间习俗文化中有益于塑造今人的纯洁心灵和聪明智慧的多种元素。除此以外,启东市政府还在运筹重建文化馆与“吕四风情馆”的“合二而一”,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践行中,用“俗随时变”的理念,把握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春汛开捕等等开渔仪式为契机,演绎接潮、送港、赶集、庙会、庆典的“回放”和渔歌“回放”等渔俗文化仪式,以求达到弘扬、发展、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本、植根目的。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工农南路民博园西区非遗工坊11号楼 电话:0513-51012166
Copyright2013-2015 www.ntfeiyi.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 0500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