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理论研究

《荷花盘子舞》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

发布日期: 2014-12-31 访问次数: 字号: [ ]

     

  民舞《荷花盘子舞》最初起源于通州骑岸、石港、十总一带放荷花灯这一民间习俗。

  明末清初,石港一带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河网交错,沟渠中遍栽莲藕,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荷花仙子生日,种荷姑娘白天采莲,相互祝福,入夜,人们来到荷塘边,置上香烛供品,种荷姑娘们手捧“荷花盘子灯”,翩然起舞,向荷花仙子祝寿,舞毕,把点燃的荷花灯放入河中,虔心祈祷,满载着希望的荷花灯随波荡漾,与天上的点点繁星相映生辉,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美妙意境。到了清康熙初年,石港庙会上就有人将南通民间音乐江北丝竹《十番》改编成《荷花曲》、《荷花仙子曲》。自此,六月十九观音会、五月十三都天会、七月三十地藏菩萨会上便出现了伴着《荷花曲》跳《荷花盘子舞》的场景,从此,这一舞蹈融入了宗教祭祀范畴。

  荷花盘子舞集中国传统舞蹈、音乐、编扎、剪纸、刺绣等各种艺术门类于一身,就其音乐而言由于沿袭了南通民间音乐江北丝竹《十番》特色,使其更具地方特色,整段音乐采用了中国民间所特有的打击乐和丝弦乐器伴奏的形式,打击乐器有木鱼,音磬、堂鼓、徽锣,丝弦乐器有笙、箫、笛、琵琶、古琴等。音乐节奏时而和缓如潺潺溪流,时而明快如高山流水,并伴有滴水之声。加上佛教音乐所特有的音磬和木鱼音质,使音乐更为古朴悠扬。

  《荷花盘子舞》的服饰有着浓郁水乡特色,上穿左下角绣荷叶花纹的宽边淡水绿色大襟,外罩荷花瓣云肩,腰系藕色镶玉丝带,下穿淡水绿色镶边长裤,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

  《荷花盘子舞》使用的道具荷花灯,旧时大多取自当地日常生活用品,即粘着纸荷花瓣子、内燃盛放香油通草花的蛼蛤壳子或蜡烛的大碗或大瓷盘。后经民间纸扎艺人提炼加工,更具美感和艺术价值。

  《荷花盘子舞》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整个节目运用民俗舞蹈形式,将柔美的女性、清新的荷花、悠扬的乐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风拂荷舞的舒展风姿和对祖先、神灵的虔诚之心。

  1954年,经原南通县(现通州区)老一辈民间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将《荷花盘子舞》搬上了舞台以来,经几代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呕心沥血,反复锤炼,使这一民间舞蹈更臻完美:1986年初《荷花盘子舞》作为南通地区民间舞蹈的优秀代表应邀赴上海电视台录制节目并在当年春节期间播出;同年7月被选取进京在怀仁堂献演;1988年《荷花盘子舞》被收入中国舞蹈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 20026月在南通市首届广场舞蹈大赛中获金奖;同年12月,《荷花盘子舞》在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江苏省民歌民舞民乐大赛中获银奖;2007年,以《荷花盘子舞》为原型创作的“荷花映日” 花车巡游表演在第九届亚艺节上荣获金奖。2009年《荷花盘子舞》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通州文化部门对《荷花盘子舞》的保护与传承较为重视,通过完善音像资料的方式记录下了《荷花盘子舞》的精要所在,并通过歌舞团和职教艺术团这两支表演团队,让舞台成为了一个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非遗传习所,使《荷花盘子舞》这一优秀的传统保留项目,得到了活化传承。但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荷花盘子舞》只能说是做到了基础性的保护与传承,离合理地加以开发利用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荷花盘子舞》最早的传承人顾生(1892—1981,骑岸镇爱民村人),对于《荷花盘子舞》的传承与沿革有着重要作用。顾生自幼喜爱民间歌舞,十三岁从师学裁缝,给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他在走家串户给人做衣服时,边缝纫边学唱小曲儿、山歌、号子等,十七岁登台演唱。每逢当地庙会必参加,对“龙灯”、“马灯”、“荡湖船”、“花担”尤其是对《荷花盘子舞》有研究。最早把《荷花盘子舞》挖掘整理,继而成功搬上舞台就是来源于顾生的回忆和传授,如今顾生已逝,当年参与《荷花盘子舞》挖掘整理的文艺工作者陈达、成玉二人,均已年逾古稀,且因年代久长,最基础性的采访资料也早已失落不可寻。现在年轻一代演绎的《荷花盘子舞》只见其形而不得其韵,往往只囿于临时性的演出需要,演出机会又少,远远没有把这一非遗项目很好地发扬光大,因此笔者认为,要将《荷花盘子舞》进行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加强保护,抓好传承,注重后续人才的培养

  《荷花盘子舞》这一项目,涵盖了舞蹈、音乐、纸扎、服饰等多门艺术,要做好对它的保护传承,首先应运用现代影像和数字化手法,对它的所有构成部分进行事无巨细的忠实记录,对老艺人进行细致地采访,同时也要走访《荷花盘子舞》的流传区域,请当地的老人回忆该舞蹈的具体来历,演出背景以及艺术技巧。在仔细调研的基础上,归拢所有文字和影像资料,建立电子数据库。并及时公布“荷花盘子舞”传承人名录,保证相应的资金投入,给予老艺人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培养新的传承人,可以在各类艺术团体中选拔一批业务能力突出的骨干,邀请陈达、陈玉等老艺人为他们进行集中的培训,让其掌握《荷花盘子舞》的所有精髓,然后再以点带面,由这批文艺骨干去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我们可以采取非遗保护进校园活动,从小学生抓起,直至初中部和高中部,开设《荷花盘子舞》民舞教学课程,逐步形成老中青幼结合的表演梯队,确保《荷花盘子舞》这一项目薪火相传。同时在学校的美术和实践课堂上,也可以开设荷花盘子的制作课程,请我区的著名纸扎艺人王汉达等进行授课,让更多的人掌握荷花盘子的制作技巧。

加大宣传,打造精品,拥有更广的群众认知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性的,不断发展的,只有广为流传并为人民所知所用,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利用的目的,《荷花盘子舞》虽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影响仍不广泛,我们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非遗项目,作为政府部门应当多举办各种规模的展示展演活动,积极搭建表演平台,鼓舞传承人的信心。《荷花盘子舞》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提炼,精雕细琢,积极地把它推上更广阔的舞台,争取在两年内成功冲击省五星工程奖广场舞蹈类奖项的基础上,继而进军全国群星奖,让它成为我区的著名文化品牌。我区每年在元宵节都要举办民俗艺术节,进行放天灯等祈福仪式,《荷花盘子舞》最早即是来源于宗教祭祀习俗,因此它完全可以成为民俗艺术节上的固定节目,在华灯竞放,烟花盛开的元宵夜,进行花车巡游表演。这样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传播方式一会引发全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当地民众也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也会为拥有这样的“宝贝”而自豪,无形中强化了非遗的保护意识和传承氛围。

创新发展,促进开发,与文化产业联动推进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我们在做好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将它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从民俗表演到旅游开发,从工艺品销售到文化创意发展,多手段全方位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艺术的同时,也为开发人文旅游景观、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的重要途径,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以至交融统一、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荷花盘子舞》发源地之一的石港镇,近年来正大力开发渔湾生态湿地旅游,每年都要吸引数以万计的外地游客,如果能将该舞融入当地的旅游项目,使人在欣赏到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两者互动互惠,相得益彰,为旅游事业增添文化内涵,必定能使渔湾生态湿地旅游具有更高的文化品味与吸引力。

  就是对舞蹈中运用的道具荷花盘子,我们也可以对它进行产业开发,提升艺术品味,保持其纯手工制作的传统技艺,并把放荷灯祈福这一民间习俗继承下去,如此一来,元宵节原汁原味、传统手工而成的精巧荷灯肯定会供不应求,每年的古沙民俗艺术节也一定会大放异彩,成为我区民俗旅游的新亮点。

总而言之,合理的保护与适度的开发会相辅相成地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对《荷花盘子舞》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研究,需要全社会来集思广益,共同关注,寻找到有序开发与合理保护的平衡点,使之在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艺术的同时,也为开发人文旅游景观、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于我们 | 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 全责说明 | 友情链接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主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承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工农南路民博园西区非遗工坊11号楼 电话:0513-51012166

Copyright2013-2015 www.ntfeiyi.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 0500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