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理论研究

试论“如皋莲湘”的现代传播与传承发展

发布日期: 2014-12-31 访问次数: 字号: [ ]

     

  传统舞蹈《如皋莲湘》,俗称“打莲湘”。它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近百年来,由于人们喜爱、传承有力、辐射广阔,致使该舞蹈在如皋城乡随处可见、从未断脉。已经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的《如皋莲湘》在做好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在当地的开发利用频率也算颇高,成效也算显著,因此探究其现象之特征,掌握其艺术之规律,对其进行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该项目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三方面来探究其价值取向,以此作为开发利用理论创新的基础,为实现开发利用目标的最大化提供有力的保证,从而确保其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如皋莲湘》的历史价值是开发利用之必然

  优秀传统舞蹈的传承总是随着时代的步伐而传承和发展的。这是因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态度、情感指认和文化显象所决定的。回顾《如皋莲湘》的沿革和发展轨迹,我们高兴地看到,这一传统舞蹈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关爱和呵护之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稚嫩到成熟,以致成为一项地域特色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传续和保护,这就增加了它历史文化价值的厚重度。

  《如皋县志》、《如皋文化志》对《如皋莲湘》的记述,确认了它的存在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属“流民”带来。建国前,即如皋县城第二次解放,为了配合形势发展需要,如皋师范学校的杨冰、马旅贤两位教师,从广泛流传于如皋城乡以艺谋生的“流民”们表演的原生态说唱舞蹈动作基础上,进行了恰当的整理和发展,在全校组织了近百人的“莲湘”表演队伍,参加了各类庆祝、游行活动,获得社会各方面的一致好评。苏北行署文化局调如皋师范的《抗美援朝大莲湘》去扬州,为苏北文代会和苏北物资交流大会演出,扬州的工厂、学校纷纷邀约前往表演和传授。随着如师学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如皋莲湘》也就在整个如皋乃至苏北地区广大校园广为流传。从此,《如皋莲湘》为人们所熟知、所青睐,“如皋莲湘”也就名扬四方。以后如皋各区、乡、镇的中、小学校几乎校校都有莲湘队,甚至有不少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会“打”几下,使之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广泛的普及。

  19602月,《如皋莲湘》作为南通地区代表队推选的节目,参加了江苏省第二届群众文艺汇报观摩演出,获得一等奖。4月,入选江苏省代表团参加全国职工文艺会演。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如皋莲湘》也经常出现在如皋的文艺舞台上。当时如皋最大的工厂——肉联厂工人宣传队,组织排练演出过青年版的《如皋莲湘》。1983年《如皋莲湘》经整理后,被收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1987年正式出版,《如皋莲湘》载入文艺史册。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

  传统舞蹈《如皋莲湘》的发展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所形成的历史价值,已成为人们“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的一种文化首选和文化自觉,也是现代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价值取向的历史必然。

《如皋莲湘》的审美价值是开发利用之财富

  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之所以立于世界舞蹈之林,主要是由其民族文化内涵所决定。这就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观念所致。它是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现它的存在价值的。也是它的“原生态”、“传统舞蹈”,自身内蕴的“源自生活、发自真情、流淌个性、古色古香”的原汁原味。原生态舞蹈的原生状态的再现,在其土生土长的审美客体与土生土长的审美主体之间必将会在审美心理、审美习惯、审美情趣上的竞相一致。

  《如皋莲湘》之所以以“如皋”莲湘冠名,就是因为它与《海安花鼓》、《泰兴花鼓》《凤阳花鼓》一样,都是因为它们都是一方乡土一方舞蹈,它的参舞者、观舞者有共同的审美需求,并钟情于共同向往的地域风习和地域风骨。如皋,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海平原,东临黄海,南临长江,位于我国的南北交汇的移民杂处、文化多元之处,经济繁荣,民风淳朴。因此,如皋的地域文化,包括民间舞蹈,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容南纳北、兼收并蓄、自成体系”的地域特征。“莲湘”,在全国各地并不少见,只不过称谓不同。我国中部地区称之为“霸王鞭”,或“金钱棍”,东北地区则称之为“老虎尾巴”等等。

  而《如皋莲湘》的传承者,因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对其既传统的继承,又应时的变革,在相互碰撞与兼容之间走出了一条新路。早期流传于如皋的“莲湘”多属说唱表演,而在如皋却汲取了大秧歌的舞步、京剧的武打、杂技的把式等套路和技巧,创造出单棒单打、单棒对打、双棒单打、双棒对打以及交错群打等20个套路和动作。特别注重阵图组合的变换,以凸显其舞蹈意境,使莲湘的打法以灵活多变、刚柔相济,热烈与娴静相互交替而引人入胜。整台舞蹈之中,既有北方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的纤细柔美;既有自身丰富的舞蹈语汇,又有戏曲杂技艺术风味;既有吹奏音乐的伴随,又有打击乐器的匹配,可作行街表演,可作广场演出,还可搬上剧院舞台。因此,每逢重大喜庆节日、重大社会活动来临,不管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队伍,是学校还是厂矿企业,是农村还是城市,参与组织、策划的编导们总是会想到对《如皋莲湘》进行开发利用,从而展示当地的人文特色和城市形象,扩大地方文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北京奥运会在组织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时,江苏省文联舞蹈家协会也曾推荐过《如皋莲湘》,作为送选素材。南通大学艺术学院亦将此列入研究开发项目,并作为舞蹈教材。这足以说明,《如皋莲湘》作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所形成的审美价值不仅是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现代的,更是未来的。它是一笔应予珍视的宝贵财富。

《如皋莲湘》的实用价值是开发利用之捷径

  从《如皋莲湘》的实用价值来看,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人员场地等条件的制约;它易教易学、便于传播,表演灵活,便于组合。从它的发展轨迹来看,它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吸收新的理念、新的元素、新的技术、新的形式,进行多层面的创新开发和利用。为应时造势,可结对载歌载舞;作行街表演,可取打击乐伴奏;可组合编队演示,予广场表演;可设计阵图变换,在舞台表演;可显示演示主题。队伍可大可小,应对灵活多样。所以,它的开发利用效率很高,演示效果很好,产生的社会影响也会更加广泛。

  《如皋莲湘》先后多次参加了“中国·南通国际风筝节”、“中国·南通民间艺术节”、“中国·如皋长寿艺术节”、“中国·如皋盆景艺术节”等重大活动的舞台演出、广场演出和行街表演,受到广大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热情赞扬。上世纪80年代,为了庆祝建国35周年,当时如皋最大的工厂——肉联厂工人宣传队,排练演出过青年版《如皋莲湘》;90年代,南凌乡一个村办学校的小学生表演的《如皋莲湘》(少年版)在南通市校园艺术节上产生了轰动效应,农村娃那淳朴、奔放的形象,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感染了现代城市的大小观众。市职教中心学生排演的《如皋莲湘》参加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文艺汇演获奖后,被选送参加省系统内汇演获得一等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各种自发性的老年文化艺术团队显著增多,形成了老年人的文化群体热。《如皋莲湘》(老年版)便应运而生,参加南通市老年文艺会演获奖后,被推选参加了在无锡举行的“全国老年人风采大赛”,获得唯一的特等奖,后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夕阳红》长寿专题节目的演出,并向全国演播,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很有特色、很有风采!”如皋师范百年校庆活动,由十六位60多岁的老校友和四十名青年学生组成的一老一青的莲湘表演,台上台下,红花绿叶,此起彼伏,高潮迭起,让到场所有来宾、校友、在校师生们激动不已、感慨万千,事后不少人还为之津津乐道。2008年,应江苏省老年体协的邀请和指定,开发利用了《如皋莲湘》的舞蹈元素,编排了一套《莲湘秧歌》,作为中老年健身舞蹈,代表江苏省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亿万老年人健身活动展示大会”,获得一等奖。得到领导、专家和老年朋友的高度评价和推崇,很多地方组织来如皋学习效仿,索要教学演出碟片。

  如今,《如皋莲湘》健身舞已成为许多中老年人所喜爱的晨练形式之一。此外,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已经将此列入教学内容和研究开发的项目。为了进一步弘扬地方文化,提升地方知名度,已决定将此项目进行再次开发利用。目前正筹划老年新版《如皋莲湘》,既有保护传承,又有推陈出新,准备迎接参加省、市以及全国性的重大比赛活动,与其他如皋的优秀传统舞蹈一起,走出国门,打出特色,打出风采。长期以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如皋莲湘》在传承保护过程中得到了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实现了传承保护,在“求精”、“求美”、“求特色”、“求发展”理念指导下,走出了一条现代传播和传承发展的正确道路。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16字方针,即“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如皋莲湘》,它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一项大事业来做,也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传承人义不容辞的历史文化责任。

  第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扩大宣传,造好舆论,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共识,进而形成一种政府主导下的文化自觉。

  第二,必须进一步强化该项工作的运行体制和机制,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物质上的支持。

  第三,必须落实和明确此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求真务实,讲求实效。

  第四,《如皋莲湘》的现状不容乐观,其项目真正需要保护的是活态传承。要关心好、爱护好为数甚少的项目传承人。

  第五,必须进一步拓宽现代传播途径,扩大传承范围,将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结合学校的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列入文体课的课堂教学,建立基地。除此,要在中老年健身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中,拍摄刻制光碟,更广泛地开展《如皋莲湘》的推广和传承。

第六,抓住机遇,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手段,将《如皋莲湘》作为如皋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演出市场的开发利用。让其从市场文化中来,回归到市场文化中去,进一步做大做强,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关于我们 | 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 全责说明 | 友情链接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主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承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工农南路民博园西区非遗工坊11号楼 电话:0513-51012166

Copyright2013-2015 www.ntfeiyi.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 0500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