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市级名录项目

民间文学——红娘子

发布日期: 2014-12-31 访问次数: 字号: [ ]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民间长篇叙事歌《红娘子》,是歌谣之乡——南通地区的一支奇葩。它发源于南通市黄泥山脚下,流传于南通地区,在长江南岸也有不少播下的种子。长期以来,被广大读者讽吟和传诵。清朝中叶以后,有些商贾也曾雇人记录并刊印成书,但已多经删改,变成唱本,失去了民间诗歌原有的光彩。

  追溯红娘子长篇叙事歌的源头,可以说自从有了红娘子便有了她的歌。从现有资料看,她不仅以巧著称(人民智慧的化身),而且是一位山歌祖师,传说中山歌就是由她创始和传下来的。

  《红娘子》长篇叙事歌源自于生活,源自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源自于许许多多红娘子短山歌乃至于劳动号子及民间小唱。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口头文学创作,依靠口耳相传、代代承袭流传下来的,是具有原生态文化特质的叙事长歌。

  红娘子这个人物,并非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人,而是人们虚拟、想象、概括出来的艺术典型,是人们创造的具有勤劳、善良、勇敢、聪慧品质的艺术形象,也是阿姐、阿妹、姐儿、小姐、奴奴、娘子等年轻女性的泛称。因此,其艺术形象特别鲜活,特别受到广大群众的爱戴和传唱;还因此,红娘子的名字与形象深入到了广大地区的千家万户,深入到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心目中,融化到了人们的情感、生活和劳动中。在乡间经常可以听到“东南风起暖洋洋,拔秧田里小红娘,拔好黄秧郎好莳,推开秧把粉花儿”等四句头的短歌,也常听到“红娘子本姓王”、“红娘子本姓焦”、“红娘子本姓罗”、“红娘子本姓董”、“红娘子本姓施”、“红娘子本姓陈”、“红娘子绣荷包”等中短篇关于红娘子的山歌。这些山歌在内容和情节上虽然与长歌红娘子不同,但它是母体性的,是《红娘子》形成的条件与基础,也是它的渊源所在。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红娘子长歌1733行,其内容大体是:一日,红娘子在江边狼山望江亭放风筝与船工陈书仁相遇,两人通过对歌互叙衷肠,以后时常暗中往来。御史的儿子马公子见红娘子貌美,打伤船工陈书仁,抢走红娘子。乡人救出红娘子。红娘子上京城告状,马家借刀杀人,用“选美计”将她送进宫内。她要皇帝送十件礼物做聘礼,这些东西是世上根本找不到的,皇帝只好放她出宫。她悟到皇帝和公子是一号人,于是便投奔李自成的起义队伍。起义失败后,顺治皇帝登基,出了清官刘御史,红娘子再次告状,刘御史将马公子处死在现南通十字街南侧,当时曾建一遮尸亭,后被拆除。红娘子不仅敢抗恶少,还敢于蔑视皇上,这一长歌故事反映了红娘子乃至古代妇女的骨气和爱情观。她是一个追求自由,渴望美满婚姻,对爱情忠贞不二,不爱钱,不怕势,敢于和恶势力,甚至敢于耍弄皇帝佬儿的劳动妇女形象。红娘子这个人物含义厚实,具有多方面的重要研究价值。

  《红娘子》长歌在演唱时声调高吭委婉,除了偶有盲艺自拉自唱,属于无乐器伴奏。起唱时是从一段铺描手法表现的引歌——奉敬话。这段“奉敬话”凸显了《红娘子》长歌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含蓄风趣、引人入胜的演唱风格及地域特色。

  《红娘子》长歌,在艺术结构上由三十一个歌段巧妙组成。它的结构特色是与它的情节分不开的,这种“珠串巧联”以红娘子和陈书仁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马家公子想占有红娘子为副线,主副交织成红娘子命运中的悲欢离合这个情节主干构成的,具体说是由三十多个富有具体情节或细节,人物对白或独白的短歌串联而成的。这种聪明才智的歌手经过调度、改造、再创作而组成的长歌,具有完整性、紧凑性,情节的开端、发展、变化、高潮、结局、脉络比较分明,表现出了民间歌手创作上的匠心。

  《红娘子》长歌,大量运用了比兴、夸张、虚拟、想象、白描、重叠、对歌等艺术手法来叙事抒情,创造人物形象。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铺叙和描写的结合的铺描手法。歌中事物因铺描而具体,感情因铺描而深厚,性格因铺描而丰富,细节因铺描而形象,语言也因铺描而生动。

  《红娘子》的艺术铺描,有数序铺描、时序铺描、空序铺描、方位处所铺描。“卖掉金銮宝殿如娶不成”中红娘子与皇帝的“十要”便是数序铺描的典范:“要娶我红娘不打紧,只要十样事情办得成;一要雪花晒干一斤半,二要珍珠串成洗脸盆,三要蚂蚁骨头打衣架,四要蚊子牙齿二斤整,五要蚂蝗骨头打牙床,六要蜻蜓翅膀做帐门,七要跳蚤脂油称四两,八要龙王胡子十八根,九要四大金刚垫床脚,十要玉皇大帝做媒人”。这是“十”数序之一,时序是用的“五更”与“十二月”为多,空序指的面朝“南、西、北、东”,大门朝“东、南、西、北”等,方位序指的是“前头、后头、左脚、右脚、左手、右手、摸上、摸下”等。除此还有时序空序相结合的铺描。《红娘子》长歌,运用了这种铺描手法,使她的人物性格和艺术形象更加丰富生动、光彩照人。

  《红娘子》的艺术语言很有特色,表现了长歌语言的口语化、诗意化和抒情化,口语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达到和谐的统一。其人物抒情对白和独白往往妙语如珠,情语相粘。

  《红娘子》语言的另一个特色是口语的主动性和风趣性相统一。红娘子个性鲜明,且是多重组合,既有她柔情、温顺、细腻、缠绵的一面,还有她活泼、俏皮、风趣、幽默的一面。例如对于死命纠缠的马公子,常常针锋相对,巧语相讥,或者是巧言相骂,或者是巧言相驳,不少巧语粘着刺语,俏皮粘着趣话,生动性与风趣性相结合。比较典型的是“不为狠来不为强”马公子与红娘子的对白。语言生动、尖刻、幽默、风趣。

  《红娘子》的语言富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大量运用南通地区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和方言口语。这些语言经过歌手的精心创造,提炼成精美、光彩的文学语言,表现出了江海平原的风俗风情。

  总的来看《红娘子》长歌的主要特征是: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的又一位红娘子,而且她与李自成起义军中的红娘子都出现在同一历史背景下,都参与了代表农民利益的李闯王造反军。其次是其具有鲜明的南通语言特色和艺术铺描与结构特色。再其次是红娘子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反映出了南通村姑的性格特质,有很大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她既是中国红娘子第二,又是南通年轻女性第一,是一位典型的南通古代少女形象。

传承谱系及代表性人物

  长歌《红娘子》可分为南通市郊区和如东县新林乡两个传承谱系。

  《红娘子》叙事歌中“望江亭上放风筝”、“姐拨黄秧上沟西”、“我爱红娘爱得真”、“打起盘歌问后生”、“姐儿吃饭不定神”、“姐在房中绣荷包”、“借根线来借根针”、“不为狠来不为强”、“马家公子”、“十条水巾”、“手托香腮”、“棉花山歌”、“不报冤仇不甘心”、“耍皇帝”、“跟着闯王造反”、“山东驴子踢死通州马”等是由老歌手陈状姑娘(1893-1979年)口述的。陈氏时年68岁,娘家住姚港,附近(原临江村)姓沙,其弟沙川也是歌手,椐陈氏说,她和弟弟唱山歌都是跟舅舅和妈妈学的。约在1913年前后与黄泥山脚下的陈友桂结婚,生下三子一女,长子陈宝基,已过世;因过继给舅舅为养子,改名为沙子才,生有一女,名沙剑英,曾在姚港水泥厂工作。二子陈宝峰,生有六个子女。三子陈宝和,石匠,曾在南通市第二工程处工作,生有四个子女。小女儿陈连英,仍记得部分红娘子的山歌。

  陈状姑娘从幼喜爱唱山歌,嗓子甜美动听,下田干活时常推为代表唱山歌。她演唱的代表性作品除长歌《红娘子》外还有:《盘歌》、《长工歌》、《红娘子是支花》等。群众称其为“山歌老太”,年轻时就被为当地的红娘子。很健谈,记忆力特强,肚里有唱不完的山歌。而且能想到什么唱什么,看到什么唱什么,很会即兴编山歌。若问她“你的山歌有多少?”她说:“从东山日出唱到月上西梢,我的山歌才开包,问我山歌的多少,十包八包拆给你瞟。”

  陈状姑娘是长歌《红娘子》的主要演唱者,也是长歌《红娘子》的传承者与创造者;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歌手,也是一位熟知口头创作技巧的民歌创作高手,此可谓南通市郊区谱系。

  《红娘子》叙事歌中 “奉敬话(歌头)”、“问声郎哥几时来”、“五更五点进姐房”、“送郎送过十里墩”、“梳妆打扮探情郎”、“四十九天哭情郎”等是由老歌手缪二银口述的。他时年73岁,家住如东县新林乡,善唱山歌,原在内河船上行船,后失明,以卖唱为生,其演唱的“红娘子”可谓如东新林谱系。

  以上两谱系后来无人继续传承,先后中断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

  长歌《红娘子》谱系在陈状姑娘、缪二银之前的情形,有待于进一步调查和深入研究。海门县管剑阁先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搜集的《红娘子本姓》,长达179行,地方特色突出,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其故事情节与内容同长歌《红娘子》不是一回事,但又是同一大谱系的同胞姐妹,同其他中、短篇《红娘子》一样,都属于南通红娘子文化体系。

  主要价值

  长歌《红娘子》出版后,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都认为认它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不少学者专家认为把它从歌手口头记录下来并整理出版,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民间文学研究家,中国俗文学学会主席,故事学会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副社长,《红娘子》长歌作序者姜彬先生认为:《红娘子》的出版是在建造这座艺术宫殿里上了一块砖,并说红娘子且是一位山歌的祖师,传说中山歌是从她创始和传下来的。她是一个艺术典型,看来红娘子这个人物,有多方面开掘的意义。在吴语地区的长歌中,它不失为一颗闪跃着异彩的珍珠。著名文艺评稿家蓝翎先生在《人民日报》上以“又一位红娘子”为题,对长歌《红娘子》进行了论述说通州(即南通)《红娘子》与苏州《五姑娘》当是近亲,并说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妇女的骨气和爱情观,认为红娘子对皇上提出的允婚十条,真可以同杨八姐向皇帝提出的允婚条件相媲美。扬州大学教授李宁先生在《论南通民间长歌“红娘子”》中说,《红娘子》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显示了南通地区民歌特有的光彩,确实是我国民间长篇叙事诗歌中的珍品。日本学者大木康先生在他的《论中国民间说唱故事“红娘子”》(在日本出版)中高度评价了《红娘子》的语言特点和艺术价值。还有学者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高度评价了《红娘子》。

关于我们 | 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 全责说明 | 友情链接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主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承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工农南路民博园西区非遗工坊11号楼 电话:0513-51012166

Copyright2013-2015 www.ntfeiyi.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 0500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