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研究> 正文内容
适应时代发展 增强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能力
发表日期:2015-01-23 访问次数 :
打印此页

  摘  要:

  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已进入了全民时代。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越来越离不开数字网络,它的到来,也为我们的群众文化建设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如何增强文化馆的数字文化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馆的职能,有效提升群众对于文化馆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本文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举措。

  关键词:

  科技时代  适应发展  加强运用  数字文化服务 

  自从1994年4月20日,一条64K的专线接入国际互联网,由此开启了我国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据中国移动互联网报告蓝皮书2014年最新数据公布,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8.3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亿,占总网民数的8成,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应用已进入了全民时代。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越来越离不开数字网络,甚至很多人的碎片时间也被网络所占领,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获取各种信息,也可以作为自媒体发布新闻,人人都是媒介,世界近在咫尺。数字科技深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它的到来,也为我们的群众文化建设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作为国家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社会宣传教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指导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职能。我们文化馆的群文工作者也一直在与时俱进,想方设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由于各地文化资源的不均布,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不均,以及沟通条件不畅等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也造成了无法让群众平等地享有他们真正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例如我们组织的送戏下乡、周周演等活动,因为演出时间和演出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基层群众的需求和偏好,有时会面临演员比观众还多的尴尬;馆内的师资力量和阵地容纳力量有限,开展免费艺术培训时,常有人投诉我们暗箱操作,报名参加培训一个小时内就名额告罄,怀疑是内部员工为亲朋好友预留了名额;开展群文活动时,也有群众提出活动内容陈旧,舞台装置简陋,喷绘的背景老套没有新意……,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增强文化馆的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来予以解决,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馆的职能,有效提升群众对于文化馆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满意度。综合起来,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数字技术,搭起对外宣传与对内沟通的有效媒介

  在2011年,开展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时,把文化馆自身建立网站或借助其他网站平台有网页链接作为文化馆评分的一项内容,但所占比分并不高,满分也只有10分和5分,在评估定级的1000总分中,占比非常小。过去几年数字技术刚刚在我们群文领域运用的时候,这个微小的占比可以理解,但经过这三年的迅速发展,相信在明年第四次文化馆评估定级时这个分值应该会更高,甚至可以作为一级文化馆创建的必备条件予以确认。因为文化馆建立自己的网站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创建内容丰富、功能齐全、充满个性的文化馆独立网站,我们可以在网站上宣传文化馆活动信息,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全区文艺骨干创作的各门类优秀文艺作品在网上进行推介;把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据库内容链接到网站,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关注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把业务老师的教学视频在网站上播放,满足学员们随时随地观看下载学习的需要……在上述对外宣传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双向的沟通和协调。在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告知群众文化馆网址的基础上,我们在网站上可以着力打造文化服务配送选单功能,把文化馆服务辖区内(包括基层文化站)的所有公共文化设施所处的位置、开放的时间,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举办的地点和时间都在网站上及时公示,方便群众及时了解,自我选择感兴趣的文化活动,真正构建起15分钟文化圈。对送戏下乡、周周演活动可以在年初时统一拿出具体的场次和内容,通过网站专设的申请通道,让各基层文化站和社区服务中心自我选择喜欢的演出内容和合理的演出时间,在网站上选单确定,再由文化馆统一协调配送。对于免费艺术培训,也完全可以开发网上报名系统,用实名注册认证,一个身份证号只能报名一次,学习名额先到先得,额满为止。报名截止后在规定时间内由本人携身份证(或儿童户口本)到文化馆培训部进行报名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劝退,再把空出来的名额在网站上进行第二轮报名投放。这样可有效地保证群众公平公正地享有免费艺术培训的权利,并得到大家的充分理解和信任。再比如文化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对于辖区范围内的所有文艺骨干,都要鼓励其在文化馆网站上进行注册登记,有什么活动或培训需要志愿者参与的,可以在网站上发布信息,我们的志愿者就会根据业务专长及时报名参加予以援手,这一举措也能有力地缓解农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中文化人才的不足,活动难以顺利开展的矛盾。

  除了建设利用好文化馆网站,我们还可以针对现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快速发展的现状,由文化馆注册微博及微信公众号,再推荐运用二维码扫描等方式,积极发动群众予以关注,这样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发布文化信息,建立起有效的双向沟通。当然在文化馆的馆内活动区域,应该实现无线上网全覆盖,如此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到文化馆参与阵地活动,融入方便快捷的数字文化时代。

  近年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主要依托数字图书馆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我们的数字文化馆建设也应尽快加入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利用文化馆的公共文化设施,运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型传播载体,方便群众接入国家数字文化网,全国文化馆的优秀文化资源也可以提供给文化共享工程进行整合发布,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数字文化馆服务网络,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加强科技运用,着力让群众文化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人们通过电视,网络看到了更美更绚的演出舞台,欣赏水平和眼光越来越高,传统的简陋的舞台效果已吸引不了他们的眼球,特别是抓不住年轻观众。这就需要我们文化馆在充实演出内容、提高演出水平之外,还要想方设法在重大演出时打造出光影变幻、引人入胜的舞台效果。逐步加强由电脑控制的高保真音响、LED舞台灯光、LED彩幕、显示屏以及3D投影等现代科技专业设备在群众文化舞台上的运用,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

  另外在文化馆内除了设置传统的阵地活动,还可以开设公共电子阅览室提供文化共享服务,也可以学习兄弟文化馆在数字科技运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如重庆市北碚区文化馆已建成开放的公共文化数字体验厅,把音乐、舞蹈、曲艺、表演、书法、美术等9个艺术门类,以高科技电子设备的为媒介,包括使用触摸查询接待台、互动电子翻书、360度立体影像互动展示台等新颖互动的方式为大众进行公共文化鉴赏、艺术培训学习的服务,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文化馆。

  还有四川成都市文化馆开发的线上立体“数字化全景式艺术体验平台”。市民进入文化馆网站,除了选择平面静态网页,也可以选择进入他们的全景式体验平台,该平台采用360度全景和三维虚拟技术,打开网站就象真正跨入了文化馆的大门,随着鼠标点击选择行进路线,展开“艺术展厅”、“艺术教室”和“艺术剧场”这“三大艺术空间”,空间里丰富的内设项目让人目不暇接。比如进入艺术展厅下的书画展厅,在展厅里可以任意点击墙壁上悬挂的你感兴趣的书画作品,这幅作品就拉近到了你的面前,你可以用鼠标放大细细的欣赏,也可以查看作者的详细介绍,甚至可以对作品进行点评留言,这种设计巧思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全景式艺术体验平台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同步、直观、生动的艺术体验。也能解决有些文化馆阵地面积偏小的不足,通过虚拟空间延伸文化阵地和服务项目。

  诸如此类丰富的数字科技手段的运用,逐步实现了与文化的完美结合,让我们的群众文化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三、注重人才培养,确保文化馆的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

  现代数字科技的高速发展,为我们的群众文化建设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全国很多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文化馆网站,但不少网站只能说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网站上的内容只是图个有,有时一个多月也不见更新。很多文化馆职工的年龄结构偏老化,馆内能熟练掌握电脑知识,网络科技的年轻人并不多,于是不少文化馆的网站建设和维护,都是出资委托给社会上的科技公司来操作,把网站初略搭建起来,完成评估定级检查就算完事,后续网站继续充实更新就成了问题。还有在群文活动中使用舞台灯光音响整体数字中控装置、熟练运用LED显示屏,建设公共文化数字体验厅等等都需要专业的科技人才,而这方面文化馆的专技人才十分缺乏。所以这方面的人才培训和引进就需要尽快落实,一方面可以对馆内员工进行数字科技的培训提高,另一方面考虑新进员工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招聘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甚至在文化馆内部增设组建数字文化工作部,由专人负责数字文化的建设与推广。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字文化建设充满活力,确保文化馆的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在2011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阵地,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对于消除数字鸿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文化馆要切实遵循“指导意见”要求,共同致力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把数字文化服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基层群众充分享受到数字文化建设带来的便捷和精彩。也为我们的群众文化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人民、推动发展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姓名:高飞

  单    位:南通市通州区文化馆

  职    务:副馆长

  职    称:副研究馆员

  联系电话:13003563155 0513-86524012

  邮    箱:tzwhg@163.com

  邮    编:226300

  通讯地址:南通市通州区人民路183号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