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研究> 正文内容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个性化建设探微
发表日期:2015-01-23 访问次数 :
打印此页

  【摘  要】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而文化的个性化作为灵魂始终贯穿于整个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过去城镇化建设中的“千城一面”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的个性化建设十分重要,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其基因构成、历史文脉,在“新”字上下功夫。

  【关键词】文化  个性化  基因构成  历史文脉

   

  新型城镇化的“新”,新在何处?新与旧是相对而言。过去,我们片面追求城市空间、城市规模、城市扩张,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却主张提升城市的灵魂——文化,使我们的城镇真正成为具有较高文化品质的、适宜人居住的现代化城镇。所谓新型城镇化,无论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还是坚持以推动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和农村城镇化,走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个性鲜明、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建设,既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题中之意,又是城镇化进程中的精神保障和发展动力。当然,文化的本质是“人的精神”,是“人的创造”,其形态与表达具有鲜明的个性,唯有“个性的精神”,才是创造的动力。工业的流水线生产物质,文化的个性化生产精神,因此,文化个性化建设也就成为我们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议题。

  反之,在过去单纯追求城市空间、城市规模和城市扩张的城镇化建设中,城市的个性荡然无存,“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千城一面”的城市“同质化”倾向十分严重,而人文生态、历史遗存惨遭破坏的现象更是触目惊心,因此,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具有远见卓识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明确提出了必须提高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文化品质要求。本文试以江苏南通为例,探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关于文化个性化建设的诸问题,就教于大家。

    一、坚持文化传统,打通历史文脉,这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个性化建设的基因构成。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成就一方文化”,这不仅是指地域生态对文化的形成、制约与支持,同时也强调了“人“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其实质是离不开地域生态与历史文脉的。文化属于人类生态学的范畴,它的原始含义即以某一地域为“住所”的生态表述,它的主体是人,它的本质是观念及其形态,没有了地域性,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然也就没有了文化个性之说。

  地处“淮南江北海西头”的江苏南通,经过了千百年循序渐进的历史演化,在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的“杂糅优选”当中,自然形成了具有特殊形态的江海文化,其最大的特点除了它的地域性,就是它的融通性、多样性、丰富性。南通的民间工艺与相邻地区进行比照,我们很快得出了一个“像又不像”,“似又不似”的结论。“像”、“似”是民间艺术的传承性、流通性的体现,“不像”、“不似”是其变异性、地域性的文化特征,也是其艺术个性和艺术价值之所在,这也是南通民间工艺之所以成为南通的“文化个性”之所在。这就是近些年来南通坚持文化传统,打通历史文脉的研究成果之一。再有,南通的民间艺术有“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说法,外来的民间艺术在这里找到了其适宜的生存土壤,并烙上了鲜明的南通印记。如吴音北唱的海门山歌,与江南吴歌一脉相承,但是,受地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个性:“语言自然而拙朴,形象生动而坚毅,情趣盎然而热烈;音乐清纯甜美而爽朗,悠扬婉转而高远。”时至今日,海门山歌仍然具有良好的文化发展态势。其代表作《淘米记》、《小阿姐看中摇船郎》等,都带有明显的海门特色,成为了传播海门文化、繁荣海门经济的一块金字招牌。可见,吴音北唱的海门山歌,通过与各种文化的“杂糅优选”,不断传承和创新,形成了典型的南通文化的江海特色。近年来,南通将城镇化建设的目标锁定在了“历史文化名城、花园生态之城”上,正是坚持了优秀的文化传统,梳理了千年的历史文脉,张扬了城市的文化个性化,从而确立了南通城镇化进程的目标与方向。

  仅此二例,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个性化的构成因素无非来自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脉,在过去的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只是看到了西方或发达城市现代化的模式和形态,一味地抄袭、模仿别人,无意间丢失了自己的传统。为了建高楼,开马路,招商引资,多少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街古市、古屋古寺被毁于一旦,没有能够从这些优秀的文化遗存中好好地梳理一条属于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确立我们的城市文化个性,这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文化的代价。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坚持优秀的文化传统,打通历史文脉,将文化的个性化建设落实在城镇化建设之中,把我们所在的城市建设成真正具有较高文化品质的、适宜居住的现代化城镇。

  二、盘点历史遗存,凝聚文化精神,这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个性化建设的血脉成分。

  盘点历史遗存,非常重要,这是一座城市的来龙去脉,既有血脉的源,也有血脉的流。城市是属于历史的,是有生命的,是成长着的,如同一个人,有历史,有遗传,有家族,有家风,这些便是历史遗存的无言告知。盘点历史遗存,就可以找到我们这座城市成长着的生命之源和流,也就找到了文化个性化建设的血脉成分。南通的文化血脉应该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在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的“杂糅优选”中自然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江海文化;二是张謇先生自主建设和全面经营的“中国近代第一城”所奠定的近代文化;三是以南通博物苑为龙头的“沿濠河博物馆群”所彰显的南通博物馆文化。南通滨江临海的地域文化,赋予南通人的性格如江水一般动而不激,又如海水一般宽而有当,既有北方人的豪迈,又有南方人的细腻,此不南不北则为不瘟不火,不偏不倚则成中庸,因此,南通人极善兼收并蓄,包容性极强。而南通张謇本着“母教育,父实业”的理念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推动了通海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近代化历史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和城市建设的优秀典范。

  1905年,张謇在南通师范学校植物园的基础上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开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改革开放以来,南通人以“南通博物苑”为龙头,以南通城内濠河为中心,环绕濠河兴建了一系列的文博场馆。中国珠算博物馆、中国审计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南通分馆、南通风筝博物馆、南通城市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等相继建成开放,近年,又打造了南通“非遗”工坊、南通“非遗”展览馆、伶工学社、1895近代工业展览馆等。由此,南通被誉为“博物馆之城”。与江苏的其他一些城市相比,南通的历史不太长、特色不尽明显,人文资源总量偏少,具有独创性和唯一性的不多。然而,通过数十年的精心打造,迅速崛起的环濠河博物馆群,不仅为加强南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大做强南通的博物馆事业、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丰富了南通的城市文化内涵,彰显了南通文化的个性特质。

  三、加快设施建设,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个性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可以这样说,一个城市先进的文化设施、优越的文化环境,脱俗的文化人才是其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具的硬件与软件,而其独具的文化个性、文化风格、文化品位,则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与灵魂,亦如其精气神韵。如果一个城市有着良好的硬件环境却缺乏文化人才、文化品位、文化个性,那是不可能建成一个新型现代化城镇的,那就如同一个财富可观却思想贫乏、毫无意趣的阔佬,是很难让人亲近的,更无魅力可言。因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个性化的奠基人。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南通十分注重文化的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亲水舞台的现代文化广场,南通环西文化广场是全国闻名的文化设施品牌;现代化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已经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全新的图书馆即将开门迎客;新落成的南通“文艺之家”也将聚集众多的文化艺术人才在这里展示他们的才华。南通的如东县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如东的现代农民画,就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美术工作者,在民间绘画的基础上,融入了各种现代绘画元素,创造出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农民画。其构思奇特,形象夸张,色彩强烈,线条粗犷,构造了如东农民画的绘画个性。南通通州在“小品之乡”品牌建设过程中,同样也注重了以顾学军为领军人物的小品人才的培养。当地不仅成立了以顾学军命名的戏剧小品工作室,而且,每年当地都举办各种戏剧小品的演出比赛、研讨和培训等活动,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奖励和激励机制。

  四、坚持循序渐进,创新体制机制,这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个性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文化的个性化建设不可一蹴而就,也不是单凭一个政府能大包大揽的。在创建的过程中,政府应做好长期规划,做好主导、引导工作,动员全社会参与其中。南通在城市文化个性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各类机制的创新。比如,南通在环濠河文博馆群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特别是鼓励企业、民间投资兴办博物馆的方式。一是投资形式多元化。国家投资和国家政策支持、民间参与及民营企业或个人投资相结合。如位于南通博物苑内的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就由范曾先生捐资兴建。全市20多家博物馆,国有全资性质的17家,企业和个人投资的4家。二是管理渠道多元化。实行文化系统管理、行业管理和社会团体管理等多种模式。17家国有博物馆分由文化、建设、民政、文联、财政、体育、国资委、自来水公司等8个部门和单位直接或间接管理。三是资金来源多元化。全额拨款、差额(定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相辅相成。四是博物馆类型多样化。南通的环濠河文博馆群建设不仅仅注重历史类的,同时围绕民间文化,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南通还是全国著名的长寿之乡、纺织之乡、体育之乡、建筑之乡,为彰显地方特色,先后建立了长寿博物馆、纺织博物馆、蓝印花布艺术博物馆、体育博物馆、建筑博物馆等。五是建立了博物馆联合服务机制。近年,南通在服务机制上又进行了大胆创新,即完善了博物馆群体联动机制。为提升南通博物馆事业的整体水平,加强对博物馆的管理和业务指导,南通于2005年成立了南通市文博协会。为进一步加强文博协会中核心成员单位的联动机制,2012年3月成立了“环濠河博物馆群合作理事会”、颁布了理事会章程和组织构架。理事会以南通博物苑为首的十七家骨干场馆作为理事会成员单位,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秘书长、市文广新局局长被聘为理事会名誉理事长,部分博物馆负责人被选为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在合作理事会的推动下,2012年12月,一款以推介环濠河博物馆群为主要内容的“南通掌上博物馆”完成设计,并推出开始试用。“南通掌上博物馆”通过“掌中网上联展”,搭建起馆群与社会公众互动的平台,实现了一站式的参观体验。

    以江苏南通为例,我们不难看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个性化建设应该是以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遗存为基础的,其历史的文脉奠定了城市的血脉成分,任何脱离了历史文脉的所谓创新,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是不会具有文化个性的。过去的城镇化建设造成“千城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就是因为没有好好地盘点历史遗存,不能在历史的人文血脉中凝聚我们的文化精神,致使城镇化建设中丢失了应有的文化品质,成为了一个个“物质城市”而显得十分苍白。

  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一句空话,必须十分重视文化的个性化建设。在现代化的文化设施条件下,在现代化的文化人才的共同努力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构成中,在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展中,在各类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循序渐进中,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化的文化扮靓我们的城市,装点我们的生活,区别于“千城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成具有较高文化品质的、适宜人居住的现代化城镇。

   

                             作者单位:南通市文化馆

   

   

  作者:中国群文学会会员、副研究馆员、南通市文化馆调研部主任。联系电话:051385529311  13063595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