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研究> 正文内容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今群众文艺创作
发表日期:2018-07-19 访问次数 :
打印此页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五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习总书记告诫我们:在时代变革激烈的今天,我们的创作仍然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以中国精神为灵魂,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不能为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各种文艺创作的不良风气所左右,坚持创作有中国社会特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优秀文艺作品。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间断过的文明,有着五千余年的历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早在商周时期,被称为君子“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就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素质修养的重要标准。其中的乐,就是指的音乐、诗歌和舞蹈等艺术形式。音乐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最先兴起的艺术样式之一。“礼乐教化”是深植于华夏文化中的文化传统,是历代统治者用以移风易俗、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尚书》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 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充分说明了礼乐对于一个王朝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典籍《诗经》,便是当时用以配乐演唱的歌词。直到汉代,还有设立乐府作为专门机构采集民间诗歌的传统,目的便是为了考察政事得失,了解民风民俗。到了唐代,设有太乐署,兼管雅﹑俗乐。流行于民间的音乐,通常被称为俗乐,而流行于庙堂的音乐,则通常被称之为雅乐。中国古代的先人,往往便以时下流行的俗乐,来判断风俗的移易,而庙堂流行的雅乐,则常常被认为是一个王朝兴衰的重要征兆。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优秀文化宝藏,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华文明都处在世界文明的前沿。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妄自尊大,而是说我们应该正视我们手中的宝藏,不要妄自菲薄。现在有一种认识,认为国内的东西就是不好的,落后的,国外来的东西都是好的,先进的。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对于古代中国留下的宝藏,其中必然有一些是已经落后于时代、应该淘汰的。比如一些男尊女卑的思想,以及封建迷信的糟粕,这些东西需要我们认真辨别,加以去除。但是,相对于少部分的糟粕,中华传统文化中更多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部分。尤其是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古代先民们进行了大量各种各样的实践,这些实践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汲取营养,吸取教训。

中国的戏剧,萌芽很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优人”。所谓“优人”,就是以模仿、扮演他人以供人取乐的人。戏剧,中西而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扮演。然而当时的扮演比较简单,多是以滑稽逗人取乐,还不足以被称之为戏剧。

中国的戏剧,一般被称为戏曲,大约成型于唐代,成熟于元代。中国的戏曲是结合了声乐、舞蹈、故事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的最终成熟也是与这些艺术样式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在戏剧出现之前,在寺院之中产生了一种被称为“变文”的艺术形式,大抵来源于佛教的俗讲。但与俗讲不同的是,变文加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很快在民间流行开来。变文从原本佛教教义的宣讲开始,题材渐渐扩大,变成了一种类似于今天评书的艺术形式,宋人称之为说唱或讲唱,而说话人的底本,便称之为话本。话本是目前所知的中国通俗小说的先驱。同时,唐传奇在唐代的发展,标志了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成熟。这样,便有了戏剧产生的一个重要元素——故事。唐代后期,词这种结合了音乐和文学的艺术形式在社会各阶层中渐渐流行开来。词与音乐的结合,为戏曲中曲词的诞生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条件。另外,舞蹈艺术也在唐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使得戏曲这种集合了声、乐、舞与一体的艺术形式的诞生成为了可能。

时至今日,相声、评弹、评话、评书等曲艺形式,以及各种戏曲曲种仍然活跃在我们的舞台上。古代话本的大量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素材和技巧。元代的杂剧,可谓是达到了戏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它为我们留下了关汉卿、白朴、纪君祥、马致远等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及优秀作品。明清传奇的兴盛,留下了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等优秀剧作,至今400余年,中国现代乃至当代仍然未能产生与之相匹敌的作品。

有些同志可能会说,这些作品好虽好,可是已经远离了我们的时代了,我们群文的戏剧创作,以小品小戏为主,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创作并没有什么可资借鉴的地方。这就谈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当从中学习些什么?下面我将着重谈一谈这一点。

(一)学习先人艺术创作的主旨与精神。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必然是与时代相结合,与人性相结合的。一部好的作品,必然有一个深刻或者独特的主旨,群文小品小戏如此,大戏也是如此。汤显祖的《牡丹亭》诞生于“婚姻大事,媒妁之言”的明代,而男女之间是否有情,从来就不是婚姻合适与否的重要标准。杜丽娘作为一个被压抑在深闺中的少女,天生便带有着对于爱情的执着渴望,而她与柳梦梅的结合,显然是爱情不畏艰难、甚至不畏生死的写照。汉代乐府《上邪》中说: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同样是对于爱情不顾一切的热烈,《上邪》中多了一分女子的痴情,而《牡丹亭》中则更多的是对于人性自由、性灵自由的向往。《牡丹亭》的游园惊梦所表现的,正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所唤醒的深藏在杜丽娘体内的旺盛的生命力。优秀的文艺作品,反映的往往是时代中最热烈、最渴求同时又最容易被压抑的一部分,这时的艺术家是无论阶级阶层,始终是与人民大众站在一起的。杜丽娘的呼喊,她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实际上是那个时代无数为礼教所压抑的少女们共同的心声。一部作品能够传达出属于一个时代的声音,我以为已经是一部极为优秀的作品。如果一部作品能够传达出跨越许多不同时代共同的声音,我认为那已经是一部杰作。群众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中与民众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群文作品,一向以捕捉时代的变化,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己任。它本应该是与时代、与我们当下的社会结合的最为紧密的一类作品。先人们的这种创作的主旨与精神,值得我们再三学习、考量。

(二)学习先人创作的形式与技巧。中国是一个有着诗文学传统的国度,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宋词元曲,都天生带着一种诗的气度。在音乐及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学的创作中,这种特质尤为显著。中国现当代的著名词家,无一不是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成长起来的。著名的词作家韦瀚章的《春思曲》,所描写的是一位游子对于故乡的深切思念:

潇潇夜雨滴阶前,

寒衾孤枕未成眠。

今朝揽镜,应是梨涡浅。

绿云慵掠,懒贴花钿。

小楼独倚,怕睹陌头杨柳,

分色上帘边;

更妒煞无知双燕,

吱吱语过画栏前。

忆个郎远别已经年,

恨只恨,不化成杜宇,

唤他快整归鞭。

歌词的意境,优美又含着淡淡的忧伤,无论是意象的运用,还是形式的精巧,都烙印着深深的中国古典美印记。群文音乐的创作,除了有着与其他音乐创作的共同之处外,也有着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群文音乐的创作,往往会采撷当地富有特色的民歌民调,歌词中的意象也往往会与地方上的民俗风物、景物名人相结合。著名二胡演奏家阿炳的《二泉映月》便是以无锡本土惠山景物为创作源泉的一首杰出作品。阿炳自幼学习道教音乐,可以说,没有道教音乐就没有阿炳,他是道教音乐的集大成者。《二泉映月》等二胡曲,由民间而登大雅之堂,也是在吸收了民间道教音乐的许多优秀基因之后,方能做到的。

(三)欣赏前人作品,拓宽审美的眼界。由于群文队伍中的许多创作者都是业余的,往往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训练,他们在艺术上的造诣往往会被眼界所局限,无法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如今西方的舶来品固然是多,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应该懂得如何欣赏和品鉴中国古典美。无论是中国文学、中国戏曲,还是中国音乐、中国绘画,中国人都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并在这些审美观指导下有着大量的实践。为了提升自己的审美眼界,创作者们应当主动去接触好的作品和不够好的作品。好的作品能够给我们以轨范,不好的作品我们也应当知道它为何不好。只有当我们能够辨别一个作品好坏和说出好坏的原因时,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一步才算是完成。如果一个人连判断一个作品好坏的基本眼光都没有,又如何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呢?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狠下苦功,见识大量的作品才行。中华文化的宝库中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等着我们去学习、研究。

明白了我们应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部分,我们便有了下一个问题:对于群文艺术创作来说,我们要通过怎样的途径来继承和学习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呢?

(一)观摩。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观摩是学习的第一步。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大量地阅读和学习前人留下的财富,借鉴其中的优点与长处,建立我们自身的审美。

(二)改编。在实力尚不足以创作新作品的时候,改编前人旧作,理解其中的重要关节,是成长的重要步骤。

(三)模仿。这是一个需要大量实践的习作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遵循前人的艺术规则,在这些规则的基础上创作我们的习作。

(四)创新。创新是最后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只有在掌握了规则的情况下进行的创新,才不是乱弹琴,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艺术创作从来都不是易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本文只是浮光掠影地讲了个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群众文艺创作的一点理解,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对于群文人来说,无论如何,都要有那么一点对于文化的热爱,对于坚守传统的情怀,才能够坚持将文化事业做的更好。希望大家都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创作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作者: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