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进程中的必然需求,是提高文化馆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发展状况、数字化资源发展趋势和数字化建设中“微服务”的概念,其次提出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中实施“微服务”内在优势和现实意义,从“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渠道建设”和“基于数字化文化产品的资源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完善“微服务”整体布局,最后提出了实现“微服务”的具体措施和保障办法。”
关键字“数字化 手机 微服务 平台 文化产品”
随着4G网络悄然来临,无线网络速度的提升把“无线领域”推向了另一个高峰。随之而来的是科技与社会、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再次融合,文化资源更是搭乘这一科技载体正展现蓬勃生机。传统文化馆与无线技术的结合,不仅优化了文化馆的服务与管理,更有利于公共文化产品的衍生、制造和发展,还大大拓展了文化馆服务的空间与时间。可以说,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尤其是无线服务领域的崛起已成为现代文化馆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如把握不住机会,势必被信息社会所抛离。为此,笔者试就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与无线技术的融合、“微服务”实施等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互联网发展状况及数字化资源发展趋势
根据《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成为一大上网终端的特质为文化馆开展“微服务”提供了环境保障。在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国发〔2013〕32号《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文件就已明确提出:“快建立技术先进、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提升文化产品多媒体、多终端制作传播能力。加强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开发,建立数字内容生产、转换、加工、投送平台,丰富信息消费内容产品供给”。国家对数字文化产品的定义和扶持为文化馆实施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文化馆如何定义“微服务”
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中的“微服务”是指基于微博、微信、APP移动网络应用平台实现文化资源以最好、最快、最省的方式供给客户一种服务手段,要实现这一功能须从“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渠道建设”和“基于数字化文化产品的资源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完善“微服务”结构布局,生产出迎合市场需求的“微服务”文化产品。
(一)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渠道建设
文化馆在实施数字化建设进程中,要实现“微服务”文化产品与客户的有效互通,必须搭好桥梁,了解手机网民的使用习惯,针对手机网民的特点搭建服务平台并提供文化产品供给。门户网站的服务职能正逐步被互联网移动客户端所蚕食,文化馆应及时调整数字化建设重心,重点关注“微博”、“微信”和“APP移动客户端”这三类手机网民使用最为广泛的交互平台。
新浪网于2009年8月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2014年3月27日,新浪微博正式更名为“微博”。“微博”开放的API特性覆盖了新浪微博的全部功能,可以通过 API 发微博,传照片,加关注,甚至搜索等。在客户端 :新浪微博正式上线的时候,同步推出了各种手机、浏览器、IM上的微博客客户端、机器人以及短信平台。可轻松实现“图片、视频分享”、“同步到其它微博客”、“搜索相关信息资源”、“像博客、聊天工具一样发布内容”、“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内容一键转发到自己的微博”、“对自己喜欢的用户进行关注”、“对任何一条微博进行评论”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客户端、手机短信彩信、WAP等多种手段,随时随地地发布信息和接受信息。其中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微博的裂变传播方式,用户发布一条信息,他的所有粉丝能同步看到,还可以一键转发给自己的粉丝,实现裂变传播。同时,用户可以通过搜索找到其他微博用户在几秒前发布的信息,比传统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更有时效性,更鲜活。
APP移动客户端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通常指可以在移动设备上使用,满足人们咨询、购物、社交、娱乐、搜索等需求的应用程序。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一是基于苹果操作系统的应用端程序;二是基于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的应用端程序;三是基于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的应用端程序;四是基于BlackBerry World操作系统的应用端程序。从目前我国手机用户使用习惯上来看,基于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的手机及移动应用端用户居多。文化馆可基于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优先开发不同版本的APP应用端软件。以国家博物馆APP为例,自上线以来,深受市民喜爱,在线导览和掌上博物馆功能把博物馆的服务职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丰富的功能和展示手段很值得文化馆去学习借鉴。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手机聊天软件。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有实时交流、消息发送和素材管理。用户可以对公众账户的粉丝分组管理、实时交流,同时也可以使用高级功能-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对用户信息进行自动回复。用户可以通过查找公众平台账户或者扫一扫二维码关注公共平台。2013年10月29日,微信发布了新版公众平台,新平台支持服务号进行新的微信认证。此外,微信还开放了部分高级接口和开放者问答系统。此次微信开放的高级接口权限包括:语音识别、客服接口、OAuth2.0网页授权、生成带参数二维码、获取用户地理位置、获取用户基本信息、获取关注者列表、用户分组接口等8项。
随着微信版本的不断升级,所提供的功能为文化馆自身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多元化的技术支持和发展思路。结合当前地市级文化馆现状来看,笔者认为微信平台更便于文化馆实现“微服务”。一是微信平台提供可较为完善的交互环境,可为不同服务客户量身定制信息推送服务;二是微信平台只需要安装客户端即可,无需再次开发手机应用端程序,微信目前提供的安卓版本和苹果版本可让广大用户在手机上使用;三是微信平台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后台管理服务,文化馆可以根据服务职能定制平台栏目,对计算机有一定了解的人员就可操作并管理。在微信官方网站“公众平台”系统公告栏目中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微信的最新功能和使用方案,便于文化馆及时定义优质的文化产品。目前,国内微信文化类公众账号运营较为成功的是“文化上海”,“文化上海”可以通过通过微信订阅号客户端进行关注,其服务理念、功能设置以及运营管理很值得文化馆去学习参考,在这里笔者就不在展开。
(二)基于数字化文化产品的资源建设
文化馆实现“微服务”在选择技术平台的同时,要有文化资源整合和文化产品产出规划方案,并优化数字化文化产品结构,切实做好文化传承。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资源或服务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保存和传播,是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谋划“微服务”整体方案时,必须优先考虑数据库结构,以满足不同平台、不同渠道、不同操作系统软件客户端的需求,从而达到节约运营成本便于后期维护的目的。文化馆可以从“客户群体结构”、“自身资源建设”、“产品物理特性”和“常态运营模式等四个方面完善“微服务”体系。
1、掌握客户群体特性优化“微服务”文化产品结构
“微服务”的文化产品生成须考虑服务人群的特性,笔者认为需按照“前沿与个性”、“高效与多元”、“奋进与挣扎”三类划定文化产品结构:“前沿与个性”文化产品类别重点考虑高收入先导型消费群体,该群体主要由私营企业家、高科技研发人士、演艺界知名人士、高级白领、律师等构成,往往追求更高层次的精品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高效与多元”文化产品类别重点考虑中等收入的跟进型消费群体,主要由政府公务员、国有企业员工、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人员、个体经营者及其家庭构成,是当前最具购买力和消费多样化的群体,他们对整个社会起到示范作用,是文化产品的消费主力;“奋进与挣扎”文化产品类别重点考虑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他们消费倾向虽然最强,但收入增长较慢,在文化消费方面投入较少,这类客户的文化产品需求要充分体现普惠性和公益性。
完善“微服务”文化产品结构,还须注重文化消费中的“体验性”特征,打造具有文化馆特质的消费风格。将原有的“娱乐消遣”的文化消费动机提升为“自我完善”与“个性表达”,注重构建健康、向上、多样的新型文化消费生态。
2、理性分析文化馆自身职能规划“微服务”文化产品种类
如何生产出更为丰富的“微服务”文化产品?首先,文化馆可以把传统服务进行数字化包装。例如:在艺术培训类别,可以把制作教学片根据手机客户端数据格式放到云平台(如华为云空间、百度云空间等)上提供下载,同时在移动客户端进行分享(如微博、微信、APP等);开展活动的有关预告通知可以通过微博、微信、APP等移动客户端进行宣传、报名、分享及反馈等;文化馆的硬件资源使用,如展厅、舞蹈房、剧场、灯光音响等设施设备也可以通过“微服务”进行推介运营,微信后台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功能。其次,文化馆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利用三维虚拟技术在手机端实现虚拟博物馆功能,相关讲解演示也可以通过二维码调用网络多媒体数据库,实现“即时手机讲解员”的功能。“微服务”是直接作用在手机端或者其他移动终端设备上的,与客户结合更为紧密,文化馆可以通过“微服务”后台管理系统进行实绩评价或目标考核,有利于文化馆及时调整产品种类。
3、了解“微服务”文化产品物理特性提高服务品质
“微服务”文化产品应以“精小干练”为自身主要物理特性,且高度“碎片化”。所谓“碎片化”是基于网络环境提出的,原意为完整的资源被分割成诸多零块。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的蓬勃发展,传播通道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方式的莫衷一是,这便是现阶段传播力量构建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奇妙的是,尽管信息已经高度碎片化,但是它们能自发组织、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体现和传播,以至于整体看下来,似乎是一个整体。“碎片化“文化产品的整合权利已由文化馆转交给客户群体,客户通过选择完成一个自己所需的服务进程,这就是“微服务”实现高品质服务的具体表现。
4、倡导“免费共享”提高“微服务”文化产品生产效率
让“微服务”文化产品实现无门槛、无差别地向社会开放是解决目前文化资源数字化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微服务”文化产品免费共享符合信息时代的常态商业模式。互联网络是一条巨大的工业生产线,它总是不断降低所有服务和内容的成本,直到最终免费,这基本上已经成为信息消费时代的常态商业模式。不论是百度、谷歌,还是优酷、PPTV,用户都可以免费享受这些公司提供的服务和内容。除此之外,网络游戏之类的制造师和运营商也在逐步走向免费模式。在互联网落环境下,内容和服务已经不是赚钱的工具,由内容和服务引出的用户黏性和使用习惯才是产生盈利的关键。
三、如何做好“微服务”运营保障
(一)政策扶持促进“微服务”可持续发展
在数字化文化产品市场政策上,需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机制,由于政府的服务成本主要来自财政,而非自身经营收入,一旦越位将原本用于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资源用于提供其他消费产品,势必造成市场的不平等竞争。因此,政府要完善现有文化财政资金的分配机制,对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提供适度的资助,促进“微服务”可持续发展。例如:美国对公共文化产品的资金配比方式,在国家扶持的基础上有效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鼓励多元参与,通过多方考察评估,既确认项目的可实施度,避免无效投入。同时对受资助的公共文化供应机构由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采取年度或持续追踪评审,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和数量。
(二)健全队伍给予“微服务”持久生命力
“微服务”文化产品供给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队伍,政府部门要配比扶持资金和奖励标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调动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文化馆应把“微服务”作为创意产业发展项目、文艺精品项目进行打造,同时要健全人才队伍考核体系。首先,“微服务”运营团队要有厚实的文学素养,逐步形成文化馆自己的风格,并且独树一帜,把“微服务”文化产品雕琢成一件件精品。其次,“微服务”运营团队要有较高的创意策划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确保对决策和计划进行科学的谋划、构思和设计,要进行理想的脑力思考。最后,“微服务”运营团队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市场调研能力,市场调研是一种通过信息将消费、公众与营销者连接起来的职能,通过调研可以了解市场的供求关系,可以对日益复杂的渠道进行筛选,从而确定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解决好人才队伍的根本性问题,“微服务”才具备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三)精准营销激发“微服务”产品推送速度
文化馆在“微服务”营销手段上要突破“等、靠、要”的惰性思维,要不断尝试新的渠道和方式,充分利用“微服务”技术平台的功能模块加快文化馆“微服务”产品生产速度。例如: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实现“微直播”,实现线上直播与线下活动的同步,第一时间发布精彩内容,将活动宣传延展至互联网,放大活动影响;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如微信购物包、京东、支付宝等)开设“微团购”,根据用户需求针对性开展以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团购活动;举办“微原创”,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服务群体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来,如原创视频征集大赛、摄影大赛、传统技艺赛事活动等;分享“微视频”,文化馆把自身资源分门别类化整为零制作成微视频,根据不同客户需求推送,实现分享裂变。
再以“微信”平台为例,文化馆可结合微信庞大的用户群实现以下功能:一是“精准推送”,借助移动终端实现点对点的精准营销,每个信息都是可以推送的,让每个个体都有机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帮助文化馆实现点对点的服务;二是“二维码”标注,客户可以通过扫描识别二维码身份关注文化馆帐号,也可以设定文化产品、服务及品牌活动的二维码,通过举办活动和优惠举措吸引用户关注,拓展O2O营销模式;三是群发(或分类群发),微信后台的用户管理是基于QQ衍生过来的,这一功能能很好的实现信息群发或者向特定群体进行群发,同时接收用户的回推,形成交互空间。微信的后台支持功能还很多,文化馆可结合自身业务需求一一对应,营销手段越精准,“微服务”产品推送速度才会越速捷。
四、结论
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中的“微服务”对于文化馆长远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文化馆建成了自己的网站和文化资源数据库。但是为了长足、健康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加强对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投入力度,只有投入足够的人力资源才能支撑起“微服务”文化产品的设计、开发、数据库建立、保护与利用,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专业工作人员的辛劳,这是实现数字化文化馆的必要条件。另外,文化馆的管理层和普通工作人员都应具备网络服务意识,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牢牢抓住无线互联时代带给文化馆的新机遇。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及“微服务”平台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除文化馆自身以外,政府各级有关部门、社会力量都应给与支持和关心,共同促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让每一名公民都享有免费获取“微服务”文化产品的权利和渠道。
参考文献:
[1]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7月
[2]葛红兵等.《科学发展杂志——2013年的上海文化消费调研报告》,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3月
姓名:季丰吉
单位:南通市文化馆
职务:副馆长、副书记
职称:馆员、软件工程师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8号
邮编:226001
联系电话:1377361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