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研究> 正文内容
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发表日期:2015-01-23 访问次数 :
打印此页

  【摘 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组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努力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让包括城镇社区、边远山村在内的广大群众都能享受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让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   均等  城乡一体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与原来提出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两字之差,但这“现代”两字给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出了高要求和新思路,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更加明显,对我们今后与时俱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六大要求: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二是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三是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四是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五是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六是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这些要求,涵盖了社会各个层面,为我们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城乡一体化,让包括城镇社区、边远山村在内的广大群众都能享受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这是每一个文化理论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也是基层文化实践者必须奋斗的目标。

  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考

  以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公民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使我们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性”进行深入的思考。

  衡量一个国家的先进与落后,有多种指标,其中一个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只要看一看这个国家的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服务和分布情况,该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大致清楚了。

  公共文化事关民族未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8.5亿农民的大国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表面看来,让群众都能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是为了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全民族特别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现代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理念,并将公共文化作为基本文化服务纳入政府的基本职能,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其主导作用,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加大财政投入。同时要转变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强调的是承载任务的现代性,即要把培养现代公民、培育现代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目标。我们的文化产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公众的多元化文化需求,而是要提升到文化精神家园的高度,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现代化。

  在以往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目标中,我们强调的是“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以最大限度保障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体现服务效能,更加关注群众消费文化、享受文化的满意度。

  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实践

  江苏省如皋市是一个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更是一个有145万人口的沿海城市,近年来,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和网络已基本建成,“三馆一站”全面实行免费开放,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并在文化创新上取得了新突破。

  随着如皋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基层群众不再仅满足于物质上的富裕,更加追求精神上的幸福。近年来,我市坚持文化强市,深入实施城乡文化互动工程,积极打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实现了群众由台下看戏到台上演戏、文化配角到文化主角、文化享受到文化创造的根本转变。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每当夜幕降临,市区各小区、广场等场所总会响起欢快动感的音乐,不少市民随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律动的音乐,轻盈的舞步,已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农村,闲暇之余,农民朋友们常在窗明几净的“农家书屋”里学习致富知识,在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里的电脑前欣赏精彩的文艺节目,在宽敞的镇(区)文化站里参加培训学习、娱乐健身……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已成为群众幸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件”。
  多年来,在推动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活动常态化的基础上,我市文化主管部门大力推动直属事业单位改革,不断调整充实基层文化队伍。目前全市各综合文化站基本配备3名工作人员,全市332个行政村(社区)均配备了1名专兼职的文化管理员;建立如皋文化人才库,发掘文学类能人333名,艺术类能人582名,导演、音响、经营等人才85名,形成如皋文化人才库,成为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从“大舞台”到“小舞台” 。为充分调动基层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热情,我市除了每年在全市举办6到8场“雉水之夜”大型广场文艺晚会之外,在镇村还实施群众文化舞台建设,第一批村级舞台已经投入使用。同时,我们还实施“4·6行动计划”,确保各镇(区、街道)每年举办重大文体活动不少于4次,村(社区)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不少于6次;采取以奖代补、评比竞赛等手段,着力引导全市各村(社区)举办“乐一天”农民文体节;举办“舞动文明·炫出风采”广场舞大赛等各类赛事,大力开展“镇镇结亲·文化串门”、“百团舞皋城·喜迎十八大”等文化惠民活动,全市上下掀起了城乡文化互动的高潮。
  运用现代传媒资源,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去年,如皋文广传媒集团策划了一档文化休闲娱乐选秀节目“欢乐·皋城”在电视频道中启动开播,全市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在舞台上亮嗓子展绝活,吸引了市民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跃市民的文化生活的同时,激发了市民主动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

  从“城镇化”到“有文化”,抢抓住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机遇。全市原有23个乡镇,调整后一个中心城区、一个副中心城市、四个南通市中心镇及六个特色镇构成的“1146”城镇体系。相关部门找准自身的定位和特色,推进以空间特色、建筑品质、园林艺术、人文水韵为主要内容的城镇品质提升工程,杜绝盲目克隆和照搬照抄,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四化同步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塑造地域特色和规避“千镇一面”的有效途径。

  在城镇化建设中,同时还把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镇建设纳入进来,让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占领城镇中心位置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公共服务设施如文化、医疗、教育、商业等服务设施优先考虑安排、合理布点、健全网络,方便群众利用。
     在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镇建设中,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中心镇要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实施“三馆一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场)设施改造工程。特色镇实施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全面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

  总之,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既是文化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能够较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这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重要渠道,也是传播党的声音、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阵地;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的必由之路。

  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之中,民族前进的每一个印迹都闪耀着文化的光芒。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累累硕果必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激情。

   

  作者:周霞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文化馆

  电话:1381378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