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国家级名录项目

传统美术——南通仿真绣

发布日期: 2014-12-31 访问次数: 字号: [ ]

  1913年,清末状元,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出于保护中国传统刺绣艺术之目的,在南通创立女工传习所,特聘著名刺绣艺术大师沈寿任所长主持教学、研绣。南通“仿真绣”应运而生。

  沈寿,1874年出生于江南绣乡吴县,初名云芝,字雪君,号天香阁主,晚号雪宧。云芝天资聪颖,78岁时便向姐姐沈立学绣,11岁时,父亲授以文史、字画,并以家藏名画作为蓝本绣制艺术作品。豆蔻年岁便以善绣名闻苏州。20岁与出身书香世家、能书善画的余觉结为连理。婚后夫妇俩一个以笔代针,一个以针代笔,画绣相辅,相得益彰。

  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余沈夫妇经友人授议,夫妇俩合作绣制了《八仙上寿图》通景画屏和《无量寿佛图》等绣品进献,慈禧视之为绝世神品,授予四等商勋,这是清政府对传统工艺的最高奖项。清政府在农工商部特设立绣工科,任命沈寿为总教习。之后,受清政府委派,沈寿夫妇赴日本考察日本刺绣艺术。此行使沈寿的刺绣艺术产生了重大变革。

  赴日考察之前,沈寿刺绣艺术风格为典型的苏绣。赴日之时正值西学东渐,她目睹西方绘画中在人物造型、色彩以及光影变化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绘画差异巨大,欧洲油画色彩丰富、立体感强的艺术风格使之震憾。同时,日本美术绣也给她新的启示,旋即着手传统刺绣针法和丝线配色的改进,并将西方美术元素、日本美术绣的针法融入到中国传统苏绣之中,创立“仿真绣”。沈寿在南通研绣、教学期间,其“仿真绣”艺术也日臻成熟、升华。有感于沈寿的杰出贡献,南通人将其刺绣艺术誉为“沈绣”。

  在南通,沈寿依托女工传习所,建立、完善新的教学体系,为江苏地区的苏州、南通、无锡、常熟、丹阳等地培养了大批学员。在她的倡导下,上述地区也分别举办了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开展授绣,“仿真绣”也随之在上述地区均有分布。当前,“仿真绣”主要分布于南通。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仿真绣”与中国传统刺绣相比,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与特征。作品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的技法于刺绣技法中,使得作品立体感强、物像生动逼真。“仿真绣”源于苏绣,但以刺绣来表现物象的光影、色彩,使之达到仿真、逼肖的艺术效果,则有别于传统苏绣。

  “仿真绣”以人物绣最为擅长,针法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1910年沈寿完成《意大利皇后像》,神情逼真地刻画了意后爱丽娜雍容华贵的形象。作品应邀参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并荣获一等奖,由清政府选送参加意大利都灵万国博览会,获“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凭”,并作为国礼赠送给意国帝后。

  1915年,沈寿耗时两年多创作的旷世神绣《耶稣像》完成。同年获得美国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一等大奖”。此作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琪杜·雷尼的油画《荆棘冠冕》为绣稿,表现了耶稣殉难的瞬间。绣像中的耶稣头戴蒺藜,面部微仰、两眼上翻、双唇微张、血迹披额,神情忧戚悲壮。沈寿运用其独特的刺绣语言,将西方油画中的透视原理、明暗关系、色彩的表现力等艺术元素体现得恰如其分。在针法上根据画面肌理,创造性地将旋针与传统针法相结合,达到转折自然、细腻平服、光彩柔和的艺术效果;并将多种色线合一股施以滚针,随着丝理的转折变化互为映衬,完美表现了物象的明暗层次、立体感、质感;此作中沈寿精湛的刺绣技艺已达炉火纯青的境地,令人叹为观止。

  珍藏于南通博物苑的《蛤蜊图》也是沈寿的一幅精致作品。作品采用了缠针、施针、滚针等多种针法,以黑灰白线配色,通过明暗对比逼真地表现了蛤蜊的质感,充分显现了“仿真绣”的生动表现力。

  主要价值

  沈寿所创制的“仿真绣”开传统刺绣创新风气之先,其刺绣技艺和刺绣艺术思想为中国刺绣的发展和持续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仿真绣”重要价值越来越为世人所珍视:

  第一是针法运用的创新。沈寿改变传统刺绣中平铺直套的针法创制旋针,即根据物象的结构旋转用针,更能体现物象的质感。

  第二是用色的创新。沈寿潜心研究,在《雪宧绣谱》中对染线设置了色阶表,并一直沿用至今。沈寿还强调,配色要以绣稿来配色。如水墨画、 “仿真绣”,以画稿为主的,以画稿的色调去配色;若以真花为主的,就要按真花的色调去配色。

  第三是光与用线配色关系的创新运用。“仿真绣”中追求光的效果,这主要在于如何用线配色。经过沈寿潜心研究,用几种色线合并于一针来润色调绣,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用以体现西方油画、铅画、摄影因受光不同物象所产生明暗关系的变化。

  第四是创制“仿真绣”的理论贡献。由沈寿口述、张謇笔录整理的《雪宧绣谱》,是沈寿四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绣谱共八章,从绣备、绣引、绣要、针法、绣品、绣德、绣节、绣通等方面对刺绣技艺作了精辟论述。对其独创的“仿真绣”艺术进行理论研究,阐述其艺术特色。此绣谱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刺绣艺术理论著作,标志着中国传统刺绣艺术从感性的认识与实践经验,上升到了理性的认识和专业理论。

  第五是创新思想对刺绣发展的贡献。“仿真绣”开传统刺绣创新风气之先,在沈寿“以新意运旧法”思想影响下,她的传人又研究、创制了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形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新一代的设计师,采用流传民间的“点彩”“纳锦”的技术,将刺绣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成功研制 “彩锦绣”。新绣种将传统平绣推向现代平绣这样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也主导和影响了人们对刺绣艺术审美的取向。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

  1914年沈寿主持女工传习所,以教学的方式将传统刺绣和她创制的“仿真绣”艺术向学员们传授。从1914年到1939年期间共举办十五期。当年的女工传习所设置了三种学制:二年制的刺绣普通班,四年制的刺绣美术班、五年制的刺绣研究班,分别教授花卉、翎毛、山水、仕女、肖像和油画的刺绣。除刺绣专业课外,同时还开设了国画、国文、音乐、书法、体育等课程。

  沈寿、沈立先后任所长并主持教学,当时在传习所任教的老师有:沈立,沈寿的姐姐,也是其刺绣启蒙老师。金静芬,沈寿的第一位弟子,长期随沈寿在北京、天津、苏州、南通授绣。施宗淑,南通县人。沈粹缜(1897-1995),沈寿侄女,曾在南通女工传习所、苏州女子职业中学任刺绣和美术教师。

  沈寿主持教学时培养的第一批学员有 :宋金龄、刘采繁、宋冯、孙慧基、王坚、沈雪芬、葛秀芹、孙洁秋、孙一琪。早期学员中有张淑德、李群秀分别在沈寿的指导下完成了《夕阳返照图》、《奉天牧羊图》。此两幅作品作为沈寿学生的杰出代表作,现珍藏于南通博物苑。女工传习所在历届培养的学员中卓有成就的还有周禹武、巫玉、颜淑云、李巽仪、张元芳、陈锦、庄锦云等。

  日军侵华、南通沦陷,至1939年女工传习所停办。1942年张謇儿媳吴端华恢复组办张吴女工传习所。原来女工传习所的学员宋金龄、庄锦云等被聘执教。1944年,张吴女工传习所也因重重困难而解散。

  新中国成立以后,散失在社会上的女工传习所学员重新组织起来,先后成立刺绣生产加组、刺绣生产高级合作社、南通绣品厂。当时,沈寿弟子和传人宋金龄、巫玉、张元芳、陈锦、庄锦云等一直活跃在刺绣艺坛,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带徒培养新人。金静芬在建国后回苏州,任苏州刺绣研究所所长,并培养了顾文霞、任慧娴、李娥英等刺绣艺术家。

  1959年,南通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陈定九、宋金龄、巫玉曾任副所长。女工传习所学员张元芳、陈锦、庄锦云等,以及其他老艺人大多都被吸收到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或作艺术指导,并以师傅带徒弟和教课的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刺绣人才。南通工艺美术学校也选送优秀学生到研究所由老艺人们辅导。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在文革期间一度停办,老艺人和从业者被下放到企业。1972年研究所得到恢复,大部分艺人又回到刺绣工作岗位。南通工艺美术研究先后培养了一批优秀刺绣人才和设计师:练育英、丛兰英、曹国秀、周珏红、程美玲、储有莲、万显珍、金蕾蕾、吴玥、仇美兰、李锦云、张建、王建华等。

  建国以来,美术研究所还涌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陈定九、刘松樵、陈彭庚、张文昌、华俊山、施湘、黄培中、范扬、许平、林晓、冷冰川等。还有卜元、陈佐、张蕾等从事设计、理论研究。当前,南通有沈寿艺术馆、庄锦云刺绣设计工作室、天香绣坊等从事刺绣的研制、创作、刺绣产业开发。南通博物苑作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试点项目——南通“仿真绣”的指定责任单位,也在积极地开展保护、传承的研究工作。

关于我们 | 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 全责说明 | 友情链接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主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承办: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工农南路民博园西区非遗工坊11号楼 电话:0513-51012166

Copyright2013-2015 www.ntfeiyi.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 05000050号